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祝福》中阿毛的故事疑点探讨

作者:聂保锋 吕 亲




  《祝福》是我们最喜欢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一,教的次数多,读的次数更多,在教学和阅读中产生的疑难和碰到的问题自然也多。“阿毛的故事”中就有几个问题给碰上了,质疑问难,领悟思考,既有心得,也有心结,现将心得、心结一并托出,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1、阿毛所剥之豆,是黄豆,豌豆,还是蚕豆?
  “阿毛的故事”中介绍:“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祥林嫂要阿毛去剥豆,剥的什么豆?恕我冒昧,我们湖北人第一反应肯定以为是黄豆,然而在江南,特别是鲁迅先生故乡的读者,会觉得这个“豆”没有异议,非蚕豆莫属。在鲁迅先生的《社戏》中,我们发现“鲁镇”人习惯把蚕豆称“豆”。
  对文中“豆”的理解可能确有分歧,究其原因不外有二:其一,地域不同,语言习惯不同,理解就不同。在湖北人的口语里,说豆酱,就是指黄豆酱,剥豆就是指剥黄豆角,煮豆就是煮黄豆子。豆单独出现,无疑是指黄豆。在他们看来,只有黄豆才能称豆,配叫豆子,其它豆类品种是不能简称豆的,不能叫豆,要叫也要用全称,如豇豆,绿豆,扁豆等。在湖北,至少在江汉平原,至今还没有“蚕豆”的说法,书籍中,字典里的蚕豆,他们叫豌豆,书面语中的豌豆,他们叫“麦豌子”。所以将“阿毛的故事”中的“豆”理解为黄豆,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不过,《祝福》文中说:“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是在农历三月下旬的某一天被狼衔去的,事发前阿毛是坐在他家门槛上剥豆。用心的读者会发现,农历三月是种黄豆的季节,湖北农村有句农谚:“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清明节或在农历二月底,或在三月初,暮春三月黄豆刚刚下种,哪来的黄豆剥呢?即便是生长期最短的五月苞子,也要到农历五月才能长成豆角。况且,毛豆角十分结实,一个两三岁的儿童无论如何也是剥不开的。
  这样看来,阿毛所剥的肯定不是黄豆了。不是黄豆,就是蚕豆吗?与蚕豆生长期相同的还有豌豆,会不会是豌豆呢?课文中没有说明,课本上也没有注释。我想这就是出现分歧的原因之二:编者未加注释以说明。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鲁迅先生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在《社戏》中我们发现作者多次写到豆,先是写“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后写六一公公卖豆、送豆,最后写煮豆、吃豆、品豆。编者为避免歧义,在文后注释里写道:“罗汉豆,即蚕豆。”如果我们教材的编者也能像《呐喊》的编者那样作个注释,歧义就不会有了。
  2、蒸豆还是煮豆?
  当“豆”歧义消除后,关于蚕豆的吃法也出现了一点疑问。鲜嫩的蚕豆可以生食,也可以熟食。熟食的蚕豆,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煮。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曾两次写到煮吃鲜嫩的蚕豆:第一次是在深夜乘船回家的路上偷阿发和六一公公田里的罗汉豆煮吃;第二次是“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了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而在《祝福》中鲁迅先生照例是写鲜嫩的蚕豆熟食方法:“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这里却不用“煮”,而用“蒸”。大家知道,豆,无论是黄豆还是蚕豆,一般是不用蒸食的,煮食既传统又简便,文中为什么要用蒸呢?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遣词造句历来十分讲究,这绝不是笔误。我们反复研读了这句话:“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发现在祥林嫂烧火做饭的工序上,安排是很紧凑的,先劈柴生火,火烧着了,没有菜,因唯一的菜是蚕豆,阿毛还在剥,于是烧水、淘米,水热了,米下了锅,再将豆弄成菜。在当时的山村,生活条件之差是可以想见的,不可能有双锅双灶,一口锅煮饭,一口锅作菜。单锅单灶,锅里在煮米,那么豆怎么弄熟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当饭快熟时,将豆放在饭上蒸。文中用“蒸”,不用“煮”,正是作者的过人之处,既符合事理,也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缜密。
  3、是一岁,两岁,还是三岁?
  阿毛被狼衔走殇命时,究竟几岁,大凡有三种说法。首先是一岁说。在当前热销的学生用书《中学第一课堂·高一语文·下》第2页中有一个关于《祝福》的“结构梳理”图表,表中是这样介绍祥林嫂的时间经历的:
  
  不言而喻,在这个时间表中,祥林嫂被迫改嫁,是指祥林嫂被婆婆卖给贺家墺的贺老六。如果祥林嫂在贺家墺只生活了两年,那么她的儿子阿毛被狼衔去殇命时就仅有一岁。这就是所谓的一岁说。阿毛是否只有一岁,后文将有具体论述。
  其次是两岁说。根据是文中祥林嫂的一句话,“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祥林嫂就说:“唉唉,我们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祥林嫂是秋天再到鲁镇的,阿毛的故事,从开始讲到后来,从有人听讲到别人厌烦,也就是说从秋天讲起,一直讲到“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时,说:“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所以,有人据此作出判断,阿毛殇命时是两岁。理由是阿毛是春天被狼衔去的,到祥林嫂因看见两三岁小孩引发故事的感慨时,起码又经历了五六个月,即经历夏、秋两个季节,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两岁多,快到三岁了。问题是阿毛不在了,所以阿毛也就没有这么大。阿毛究竟有多大?阿毛的年龄推算应从这两三岁中减去半岁。阿毛被狼衔去时年龄就是两岁。
  最后是三岁说。有人认为,上文所引祥林嫂的这句话不足为据。这句话是祥林嫂在悲痛欲绝、欲说无辞的情况下作的一种假设,只能看作托词,不能作为推算阿毛年龄的依据。阿毛的实际年龄应根据文中有关祥林嫂的人生经历进行推算,推算的结果,阿毛殇命时就是三岁。
  祥林嫂最后几年的人生经历在课文中有明确的交待:“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发现夫家的堂伯”,“此后大约十几天……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说她特来叫她儿媳回家去。”接着,祥林嫂便被她婆婆带来的两个男人拖进船,抢了回去。“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就绝了望。”“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从以上引文中,我们可以推算得出,阿毛到第二年的新正,即到卫老婆子给四婶报告“已交了好运”时,已有一周岁,到年底,过新年时就两岁。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这时阿毛不在了,时间是在这年的春天将近的一天的早上。阿毛被狼衔去,应是卫老婆子给四婶报告祥林嫂“已交好运”两年后的事,以卫老婆子报告“好运”时为界,阿毛的年龄是之前一岁,之后两岁,加起来三岁。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阿毛殇命时,实际年龄不是一岁,也不是两岁,而是三岁。小说中人物的年龄如有疑问,我们认为应根据文中情节进行推算。阿毛三岁不仅符合情节的真实,也符合事理。三岁的孩子发育快的,可以做点简单劳动,比如剥豆,拿东拿西等,如果要一岁、两岁的孩子剥豆做家务事,似乎太强人所难了。
  
  聂保锋,吕亲,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