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有关听课活动的几点理性思考

作者:卜廷才




  听课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它常常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听课者来说,既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所谓“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是也。它可以促进听课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诸方面有所转变。对被听者来说,有人听课毕竟不是件坏事。一则能够约束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二则期盼得到行家指点,使自己不断走向教学的自由王国,从生手变为熟手以至里手,从门外汉变为领导首肯、同事赞许、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然而,如今在一些地方的某些学校,他们不是把听课作为促进抑或推进教学活动有生气有个性有成效的一种教学行为、一个教学过程,而是将此作为对教师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使这一本该多彩的动态的教学行为变了味、离了谱。
  现状之一:不断加码使听课活动多。现在某些学校生怕教师闲着,强求每个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甚至更多。因担心教师不能完成任务,于是一周初查一次,一月再查一次,一学期总查一次。如此则使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疲于奔命,甚而至于使教师被迫造假。
  现状之二:轮番轰炸使听课活动烂。有时在一天之内,蹲点干部听了,年级主任又走进课堂;年级主任刚走,同科老师又“学习”来了。教师如此连轴转,要教师把课上好实在是勉为其难。
  现状之三:自由跳跃使听课活动邪。有的学校近日出了新招,要求初三教师听高三教师的课,高一教师与高二教师互听课。如说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良方,而要求一个班级几个任课教师也互相听课,实在是一种“关公战秦琼”的别解。如笔者教的是语文,几十年都如此。因“文革”,英语未曾学,数学没学好,即便学到的那点皮毛,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自己抛进太平洋里去了。坐在教室里一节课,我就一定是受煎熬的45分钟,更何况,我还有几十篇作文没改,明天的课还没备好呢。我真正是人在教室心在办公室,活受罪。
  适度的听课自然无可非议,而应加强。但我以为,如此听课的后果只能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效果很难如意。
  面对某些学校的听课现状,笔者不得不有如后思考:
  思考之一:听课的动机是“取经”还是“挑刺”。我曾到北京等地多所名校听过课,也曾走进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等名家的课堂,其动机是什么?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以一种虔敬之心而去的。果然,对钱老师的教学机智,对魏老师的民主思想,对李老师的教学艺术,我是一辈子也忘不了也受用不了的。倘若是去挑刺找茬,那一准是匆匆而来,空空而回。深究某些学校离谱的听课活动,他们的动机不外乎有两个:一是看某个教师到底是怎么上课的,有无可以批一通的话柄。一位教历史的副校长听了一堂语文课后居然提出了7个问题。一位教物理的教务主任听了一堂英语课后评课居然20多分钟等就是明证。明眼人不难看出,对教师如此不信任,非但不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会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二是看教师课堂上可能存在什么问题,诸如课上有没有学生打瞌睡,有没有学生不记课堂笔记,一旦发现,就把账算到上课老师的头上。一个化学老师的课上,因一个学生犯重感冒打瞌睡,在周一的全体教师会上那位老师就被批得抬不起头。
  平心而论,教师的课上即使出一点诸如学生打瞌睡的问题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即便责任在教师身上,了解真相后再说也不迟。不可违背唯物主义的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原理,人为地给教师施加压力。
  思考之二:听课的目的是“推进”还是“使绊”。论听课的目的,我认为当应有两种,其一要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其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效果。听课者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同事不要扮演执法者的角色,动辄就看看教师有没有违学校土规之举。当然,同科的老师一般都不会戴着有色眼镜去找教者的茬,而某些学校叫初三老师听高三老师的课恐怕就不是什么善意之为了。因为只要有一点教育教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初三和高三是两个有着很大差别的学段。再说,中考和高考也不是一码事,各有其教学内容,各有其教学方法。还有,初三学生和高三学生的脾性、能力、水平等也绝非在一个层面上。因了上述之不同,硬要初三教师对高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说出个子丑寅卯,评出个高下优劣,这与“矮子看戏”有什么两样?!笔者在这里绝不是说初三老师水平就不及高三老师,而是说具体的学生具体的教,不要“事无巨细一把抓,大鱼小鱼一网拉”,犯一刀切的常识性错误。
  听课的目的在于:一是促进教者更好地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二是使听课者有所收益,特别是能够学以致用。要想达到这样两个目的,就不能不恰当的看到问题的共性而轻忽了问题的个性。倘若校领导是为了借初三和不同学科的教师之口之手来整教师,那就是等而下之之策,也是一切天真善良的人不愿看到的情形了。
  思考之三:听课的效果让教师是“快乐”还是“痛苦”。如前所说,听课活动应建立在上课者和听课者都有所收益的一种教学行为,真正使课堂成为师师切磋、师生共进的所在。而让不同年级或不同学科的教师来听课,不仅使教者不舒服,还会使听课者也浑身不自在。诚如一个英语教师所说:我平时都是全英教学,因教化学的校长来听课,只好一改以前的教法。这堂课,我不满意,学生也不乐意。一位语文教师说得更一针见血:没有外行人听课,我的课上得就挥洒自如,但是,一有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老师来听课,我就没法发挥自己的长处,搞得自己很狼狈。不过,一位领导却是这样认为:听不同年级或不同学科老师的课,不是看上课老师教什么,不在于能否听懂,而是看他采用什么教法。这是十分入耳的理论,但我们都在想一个起码的常识,即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服从内容呢?
  因此,笔者以为,不同年级或不同学科互相听课,不是科学的教学行为,而是在作践教师,是在大行形式主义。倘若要推进教学进步,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讲实效地而不是图形式地研究教学工作,研究如何真正把互相听课这一本该常搞常新的教学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出成绩,出人才。
  要如此,使教师少几分人为制造的痛苦才行。
  
  卜廷才,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