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学思考

作者:吴 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审美能力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要求。
  席勒说:“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样的诱导、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语文学科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其美育特点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崇高品质,让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到熏陶,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初步具备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课是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外而内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一、引导朗读体验美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充分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沟通学生和作者及作品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不如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妙的感受,进而收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善于美读,能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语言美,以此感染学生。
  一是范读。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范读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四是评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感受美
  情境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成亲。”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绘声绘色地描写和赞颂了自然美和生活美,读后使人引起情感共鸣,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入境悟情,潜移默化,接受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看图,既可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可激发美好情感。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有人说,散文是情感树上的果实,这话一点也不假。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交错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教师首先应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的情境,叩击心灵,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审美共振。
  
  三、运用想象欣赏美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趋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产生“临界点美感”,这是人们憧憬和追求美的内因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想象能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深刻的想象,向高层迈进。通过想象,学生不仅能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能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在对文章内容正确理解评价的基础上,用准确的书面语言描绘自然美和社会美,用他们的笔去表现美,表达高尚美好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用准确、生动、优美的口头语言,在对课文内容正确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对课文的内容分析过细,不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器”,学生的思维被遏制。如果没有想象和联想,对知识的认知就不能扩展和深化,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捕捉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的语言,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对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想象,与作者形成共鸣。
  
  四、推敲语言感悟美
  在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发掘意美情深、发人深思的语言,以现出作者抒发的情思,引导学生培养语感,从学习语言美到理解意境美。
  一是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二是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三是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这么讲合适,别人那么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比较阅读赞赏美
  朱光潜先生指出,要提高鉴赏力,比较的方法是不容忽视的。这启示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灵活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准确,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养成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创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比较不同的艺术形象,从艺术形象的社会生活背景、思想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探求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二是文学创作的技巧可谓异彩纷呈,不同作品在艺术手法上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艺术手法,可能也有大不相同的效果。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进行比较赏析,丰富学生有关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并在比较赏析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三是不同的作家,其创作风格也大不相同,这由作家本身的时代特征、思想性格和创作个性所决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家的艺术风格,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家的个性魅力,使得他们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形成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吴堂,中学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