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开辟作文教学的多维空间

作者:覃国平




  维度三:在作文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美学涵养的培育。
  一、2007年高考作文的审美缺失。
  1、2007年高考作文的审美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文题缺乏审美性。(2)思想缺乏审美性。(3)思维程序缺乏审美性。(4)语言表达缺乏审美性等等。
  2、2007年高考作文审美缺失问题示例:
  (1)文题干涩、呆板,无法谈及标题美(略)
  (2)文章思想杂乱,无法谈及思想美:
  例①“记得在我刚出生的时候,什么话都不会说,还是父母教会我说的,要是从小就话多,那也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回想起十八年前的我,还是一个一岁的小孩,一个不懂事的小孩。但是现在的我似乎又变了一个人,再也不是一个说粗俗话的孩子了。”
  例②“你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接触的语言千奇百怪,有时候你会觉得那很搞笑,但有没有想过,你这样是不尊重别国的语言,也许你换位想想,那又会有不同的效果,让你也没有台阶可下。”
  (3)思维没有程序,无法谈及思维美:
  例③“活在世上的人,个个都长得一样,那叫什么事?如果走在路上处处都有路标,那会怎样?如果一个国家之基——文明消失了,那还成什么样子?”
  例④“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不用怀疑当然是认为汉语是最好的一门语言,因为母语是一个人初学会的一种语言。”
  (4)语言失去本真,又没有韵味,无法谈及语言美:
  例⑤“如果母语是帆船,把我们便是乘客,它让我们顺利渡过江河;如果母语是医院的护士,我们就是病人,需要它的关照。母语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
  例⑥“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总喜欢用目光洞察周围的一切。”
  例⑦“母语是第一缕阳光,赶走了黑暗中的昏暗;母语是流动的甘泉,承载着知识的甘甜;母语是飞向苍穹的大鹰,永远飞不到尽头。”
  例⑧当你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你就会哭。哭应该是你最初的母语。饿了你会哭,病了你会哭,尿尿了你会哭,痛了你还是只会哭。正是有了这最初的母语,你渐渐长大了,学会用哭以外的方式表达感情。
  归结起来,主要问题是思想不着边际、观点不得要领、行文逻辑紊乱、句意含糊不清、关系颠三倒四、类比不伦不类、比喻牵强附会等等。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美学涵养的培育呢?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真正好的课堂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提升。在属于艺术创造的作文课上,对美学价值的追求更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实现作文教学审美价值的途径如下:
  1、设计文学鉴赏课,通过对文学名著和学生优秀习作的鉴赏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通过具体可感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美学内涵,获得关于美的思考与启迪,把握真善美的本质力量。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和读本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少屈原的作品,我们在教学时抓住这个契机,增添了一些课外作品(如《涉江》《天问》《湘君》《山鬼》《橘颂》等)辅以多媒体播放“百家讲坛”介绍屈原专题片,引导同学们开展关于屈原人格与作品的专题研究,研究的成果令人感动。有位同学在《路漫漫,与屈原同行》一文中这样写道:
  (1)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却又纯粹得让人生畏。
  (2)我暗自庆幸屈原没有这样做(朝秦暮楚,离开楚国),以屈原的才智,他必将成为一个出色的将才,但那却已不是原来的屈原,也不可能是灵魂纯粹到几千年后仍可震撼人心的屈原了。
  (3)然而这样炽烈的情怀,也唯有汨罗江刺骨的彻寒,才能使之熄灭。
  (4)他将自己的灵魂连同躯体一同交付了河水,归于平静。然而,我看见荆楚大地上一朵血色的奇葩正在怒放!它的颜色是那样鲜艳,深深灼痛了我的眼睛。
  2、开设音乐、绘画、电视剧、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欣赏课,拓展学生的美学思维空间,并以此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凭借绘画艺术作品凡高的《向日葵》,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热烈与忠直的人格之美;凭借摄影艺术作品《在那玫瑰盛开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美往往诞生于平凡与磨难之中的美学思想;凭借雕像竞赛作品《参天大树——姚明》,可以引导学生获得烘托渲染美的手法;通过鉴赏电影《活着》的台词“你记着,你还欠咱家的一条命呢”,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性之美等等。这样做,目的不是搭花架子搞形式,是要通过对不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美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以此积累素材,举一反三,将这种审美敏感传递给写作,浇灌给人生。
  3、适当设计相应的哲学课,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及美学思维的层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真正意义上实现作文教学的审美价值,我们做教师的要注意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把审美的核心任务放在引导学生探究“人性之美”的高度上(所谓人性之美即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形象;中国的《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初中课本中的《小橘灯》中的小女孩的形象),而且整个审美程序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构想。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把握艺术产品的独特魅力,探究具有美学意义的作品其共性和异性(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个人对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个性化的探究和再创造)。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将审美与审丑结合起来,在审美的过程中探寻“美”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方面探究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面对社会上各种阴暗的现象、各种颓废的思潮,我们不能教育学生回避、不能使学生因此而失望,从而导致人生消沉乃至对社会的抵触。允许有作品触及丑恶,但又要引导学生审丑,以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建立美好社会的责任感。第四个问题是对所有学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创造都要予以恰如其分地评价,肯定他们作为“独特的人”的个性化创造的价值,那么我们先前谈到的高考作文要达到的审美境界就不是纸上谈兵或空中楼阁了。
  如果以上途径能真正实现,教师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创新作文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审美过程中使学生受到了心理改造的洗礼。可见,作文创新教学中美学价值的实现是能够唤醒人性、铸炼人格和产生智慧的。
  
  覃国平,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