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作文写作要找到那把属于自己的钥匙

作者:任志福




  应试作文中对于如何写就一篇情文并茂、令读者(评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的优秀作文,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各自的意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这里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笔者认为,想要成就一篇高质量作文,应该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时关注这样的情况:
  
  一、考生的眼前应有一个喜新厌旧的读者
  
  作文是写给人看的。每一份应试作文都会面对着一个喜新厌旧的读者(评卷老师)。正是忽略了评卷老师这一环节,不少考生考试时随便看了一下作文要求,未深思熟虑就凑足作文字数匆匆交卷了。结果呢?所写作文十有八九是千篇一律,或立意肤浅,或无病呻吟,或滥抄报刊,走进了一条模式化的胡同。这就如同菜的品尝,如果一连几天都吃某一样菜,食客定会食之无味,这时如不变换花样,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作文就可能让评卷老师进入审美疲劳状态,引起他们的厌倦感,无疑会被扣掉一些印象分。
  
  二、考生的心里还应有一个可能把他装入模式化作文的作文书写群
  
  在考虑读者(评卷教师)的基础上,在对作文构思立意时,关注作文书写群这一特定因素也是作文上质量的前提条件。应试作文的作文要求本身就含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化的东西,如命题作文的题目、话题作文的提示语、符合作文要求的选材范围和立意范围等,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考生都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这些共性化暗示的束缚,写出老生常淡的陈词滥调的泛文来让读者(评卷老师)大倒胃口,因而被打入冷宫。
  此时,考生如能考虑到作文要求里共性化暗示的外壳里还藏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色彩的创意,就能树立超越意识,考虑到作文书写群这一特定因素的存在,力求做到其他人可能这样写我就偏要那样写,其他人可能那样写我就偏要这样写,使自己能超越其他人,写出“人有我无,人无我有”的独特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作文,摆脱模式化作文思维的束缚,以自己的创新思维让读者(评读老师)产生终于可以不再吃那一道吃腻了的菜、终于可以吃到新的菜肴了的清爽的感觉,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
  考生如能关注到读者和作文书写群,就能够在审题立意时构建出自己作文的文境。当然,要构建自己作文的文境,并不是说就是盲无头绪无章可循,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围绕它可以从下面两点去布局:
  (一)审题立意要新颖
  要满足这个要求,首先要做的是跳越作文关键词的基本义,走出作文共性化暗示的束缚。如在应试中以“我的阅读”和“我的梦”来命题作文、以“补课”为话题来写话题作文时,不少考生就从“阅读”、“梦”和“课”这几个关键词的基本义上去构思立意,去写自己读了哪篇课文哪一部名著哪一本报刊杂志,写自己在晚上要么做了一个噩梦要么做了一个美梦,写自己星期六星期日是怎样在教室里补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以及自己对这些补课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根据关键词的基本义来构思的上述作文,绝大多数情况下出现了大同小异的模式化的病状,表现出来的文境都是一些共性化的低质量的让人厌倦的东西,阅卷老师阅腻了不厌倦才怪呢。
  第二步要做的无疑是走出作文关键词基本义这一狭义的共性化暗示的束缚,走进作文关键词广义的个性化创意的宽阔天地。要完成这一步可从如下三方面去拓展作文的文境:
  1、走进关键词的引申义
  关键词的引申义跟字典、词典上的含义相同,即“表示由原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只要懂得使用作文关键词的引申义,就会使考生的作文文境从模式化的死胡同中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来,读者(阅读老师)也会产生“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宣泄感,那么作文的评价值自然就跟上去了。如对于“我的梦”这一作文命题,考生就可从“梦”的引申义“梦想”去展开,或寓情于事,去写自己的人生追求,或寄志趣于自我修养的提升,去写自己的男子汉憧憬,好女子形象塑造,表现自己的情感、意志等的健康成长,或移志于物,借鉴那些名家的创造,含蓄地把自己的“梦想”附着在自己所要刻画的物上,让“梦想”生根、出土、长满绿叶、开出鲜花、结出硕果。又如针对以“补课”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如果考生从“课”的引申义来构思立意,就会从教室里的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的智力因素束缚中走出来,去写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人生方面的补课,走到教室外的广阔天地中去。
  对作文关键词引申义的构思立意法,我们不应该狭隘地把它放在关键词上面,完全还可以推而广之,由关键词辐射到作文题的各方面,让引申义有更宽泛的使用空间,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如对于“我的阅读”这一作文命题,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进行引申:或去引申所要阅读的对象,用眼去读自然、社会、人生;或去引申阅读的方法,在共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去挖掘那属于自我的个性化阅读,在读中做书本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或去引申阅读的方式,用“心”去读而不是用“眼”去读……随着引申层面的拓宽,用不着冥思苦想,各种鲜活的文境就会“文思如泉涌”般从头脑里自然显现出来。
  2、走进关键词的比喻义
  关键词的比喻义也跟字典、词典上的含义相同,即“表示由比喻形成的意义”。运用关键词的比喻义来构思立意也可使自己的作文文境呈现出一幅别有洞天的风景来。如应试时以“山”、“水”为话题来作文,就有考生摆脱了从自然界山水的角度去写成写景记叙文的常规思维,从山的阳刚风格联想到男子汉,联想到男子汉的挺拔、沉稳、勇于承担责任等性格特质,从水的阴柔风格中清澈、多情等特点联想到女子的贤淑、善良、宽容等美德,进而从“山”、“水”的比喻义的角度来写出了《爸爸是山,妈妈是水》(用“山环水绕”支撑起家庭的和谐),《难忘啊,父亲那座山》、《难忘啊,母亲那条河》和《那是一座大山》(写自己崇拜或景仰的亲人、名人、伟人等),《我的梦·男子汉》、《我要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孩》(男生从山、女生从水的角度去写自己的人生梦想)等让读者(阅读老师)眼睛为之一亮的优秀应试作文。
  作文时根据需要走进了暗含着作文关键词的比喻义的视域,就能表示出自己个性化色彩的作文文境的开放性,以特有的魅力得到阅卷老师的刮目相看。
  3、走进关键词的象征义
  要做到这一点,先要对象征义和象征有一个准确的区分,要明白象征义与象征是不能划等号的。关键词的象征义是指用具体的事物表现这个关键词的特殊意义,是从含义方面来说的,它表现在某些具体的句子上,而象征则是一种表现方法(写作方法),是从篇章方面来说的,它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中,并对托义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刻画。清楚这一点后,有时在应试作文中就可抓住关键词的象征义进行轮廓式的粗线条构思,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的象征义去作层进式的扩展,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去描写和刻画,把作文的文境体现出来。
  带着这个体会,在以“山”、“水”为话题来作文时,就有考生用“山”、“水”来象征人生中的困难来写《翻过那座山》、《淌过那条河》,用“大山”虽是我的根,但它象征了闭塞、贫穷、落后,是我人生的束缚,我要到山外去寻找那一片属于我飞翔的天空来写《走出大山》《我真想到山外去看看》;在以“选择”为话题来作文时,就有考生把“浪花”象征成充满挑战的生活所孕育出来的美,写出了新路子作文《我选择了浪花》;在半命题作文“我身边的_______”中,就有不少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拐杖”(“拐杖”象征了他人生前行的精神支柱)、“书包”(“书包”象征着父母对他沉甸甸的希望)、“草篮子”(“草篮子”象征肩挑起艰苦生活的重担)和“土壤”(“土壤”象征他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来自于父老乡亲的关爱和呵护)……
  在用关键词的象征义来构思立意后,如再对所托于义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并对它作恰当、深刻的评价,即拔高到一定的高度,对“物”加以议论,把“物”的象征义揭示出来,那么应试作文的表现力自然就得到了增强,考生的作文自然就会取得更好的应试效果。
  (二)审题立意要深刻
  在浩如烟海的应试作文中,考生有时会对一些抽象的作文题感到无从着手,要么会出现离题千里的情况,要么会人云亦云流于肤浅,这时如能用“形象外现法”定会收到立意深刻的效果。所谓“形象外现法”,就是先对抽象的作文关键词作一个原理上的透视,然后根据这个原理外化为形象表现出来。在面对以“回报”为话题的一次应试作文时,有一篇满分作文是这样构思立意的——一位得到家乡父老关照的大学生为了回报家乡,毅然选择了回家乡的山村小学任教,若干年后,这位老师得到了他的学生的回报(在外发了财的学生赠给这位老师一台电脑,希望能为老师用这台电脑来改进农村落后的教学方法尽一点绵薄之力)。这篇作文之所以会得满分,是因为它把“‘回报’的接力棒”这一深刻的文境挖掘了出来。如要超越上面这篇满分作文的文境,首先得对“回报”的原理作出下面的透视:
    ----→
  付出   回报
    ←----
  这里的“回报”与“付出”构成了一个双向流通的循环系统。根据这个原理,就可形象外化成多种立意:用“爱的流动应该是双向的”或“从爱的起点出发能够回流到爱的终点”的文境来写《地球是一个随圆形的球体》,用“母亲在我身上付出很多,需要用我这把镰刀去收割她的付出”的文境写《我是母亲的一把镰刀》……如此一来,用“形象外现法”创造出来的文境既形象具有象征义,又富于诗意,且富于个性化色彩,具有深刻的立意,自会得到读者(阅卷老师)的嘉奖。
  综上所述,不管是什么样的作文考题,它的语境里既含有共性化的语意,也不排除个性化的语意,只要我们能从读者和作文书写群这两个方面去树立大作文观的意识,从立意新颖和深刻两点上去下功夫,就会在审题立意方面找到那把属于自己正确的钥匙。
  
  任志福,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