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促进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作者:王四军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贯穿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内容,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改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
  笔者以为,新课程标准下,在教学中强化阅读实践,注重感悟体验,丰富语文积累,这应是促进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强化阅读实践
  以对话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阅读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文本的意义要通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这个实践就是读书、思考、交流。要让学生多进行阅读实践,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丰富语言积累,享受审美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可见,语文学习的根本是阅读,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享受读书。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去掌握阅读方法,增强阅读能力,感受阅读的魅力,享受阅读的愉悦,增强语言的积累,丰富人生的阅历。所以,有效的阅读教学,是强化学生阅读实践的语文教学。
  要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首先教学设计上要以学定教,以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阅读教学不是以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掌握有关结论为目的,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学,少讲析,多阅读,要把阅读教学的过程作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规律。其次,要重视学生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多诵读,多讨论,多品味,多赏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积淀和感悟。要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阅读、忽略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地位的教学方式。再次,要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没有正确的方法,阅读就可能是低效的,必须教给学生朗读、精读、速读、略读等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多思考、勤动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分析并自己解决问题。此外,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必须注重课内外阅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与督查,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每学期或每学段,教师都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课程标准》课外阅读的要求,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并且要有一定的检查、督促措施来检阅读书效果,保证课外阅读质量,如可检查读书笔记、举办读书沙龙、征集读书随笔等。
  二、注重感悟体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读者绝对不是被动的,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接受美学理论也认为:课程本身包含许多“未定点”和“空白”,它召唤学生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正是学生的参与,各种潜在、显在的意义才不断地被揭示出来;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经验(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学习经验、知识背景)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形象的独特感受和对方法技能的切实领会”。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正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文章学教学法”的单一模式,构建“自主感悟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一方面,在课堂上保障学生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对作品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充分感知文本,感性地揣摩课文,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感受形象,并尊重其阅读体验,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那些不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忽视学生阅读体验的阅读教学,其效率自然是低下的。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对一篇作品的阅读感悟必须尊重文本的整体性,重视文本的结构效应。只注重局部分析而忽视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违背了感悟的规律,也是低效的教学。此外,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抒发真情实感,发表独特见解,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悟也要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那些超越文本整体意义而随意发挥的感悟,也是不可取的。
  三、丰富语文积累
  注重语文积累,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一项突出要求,也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继承。新课标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而阅读正是积累的重要途径,缺少积累,良好的语感就无法形成,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此,阅读教学应当重视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在这里,语文积累主要指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语言积累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加强这方面积累,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三是语感的积累,通过语言实践中反复的感性接触,积累丰富的直觉体验,有助于形成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从而触摸到语言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
  至于文化积累,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反映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更是文化的学习和感染。文化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品位,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任务。当语文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文化积累将成为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因素。
  丰富语文积累,一定要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一方面,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把语文积累当作课堂教学的一项常规,在课堂内保证一定的朗读和阅读时间,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让学生享受朗读,用心吟诵,与“文心”相共鸣,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形成良好语感;要重视背诵,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多在课内背诵,古诗、文言短文尽量在课内完成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为此,阅读教学还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除了每周可开设1-2节阅读课,把“泛阅读”课程化之外,还应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引导、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举办校园读书节、师生读书沙龙,开展读书征文竞赛,编辑读书随笔专刊等,这也是丰富语文积累的一个关键。
  综上所述,在强化阅读实践、 注重感悟体验、丰富语文积累这几个方面多下工夫,应是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王四军,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