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阅读教学中的质疑方法

作者:李信儒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中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重要的学习目标,是衡量中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只有懂得质疑,才能说真正懂得学习,只有学会质疑,才能说有学习能力。
  所谓质疑能力,其实质就是发现问题、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1、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文本,不迷信教师。2、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试图解决。可是,现在的一些学生不会提出疑问:对熟悉的东西,认为司空见惯,因而熟视无睹;对不熟悉的东西,认为离他们太远,不能引起足够的注意和思考。因此,指导学生探寻质疑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矛盾质疑法
  
  有些文章的词语初看起来,觉得很矛盾,例如《孔乙己》的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的确”确实显得很矛盾,到底孔乙己有没有死?其实看似矛盾,实则精妙。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就会领会到这两个词语的深刻内容。“的确”表示完全肯定,就是说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早晚的事。为什么作者要说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早晚的事呢?文章在描述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中早就作了交代:他不会营生,生活窘迫潦倒,偶尔行窃,反遭毒打,对一个年老体衰、风烛残年的人来说,他的精神和身体扛得住吗?因此,作者说他“的确”死了。“大约”表示不肯定,这里的不肯定,不是否定他的死,而是指他死的具体日期不能确定。或许在风雨交加的秋夜,或许在大雪纷飞的寒冬。显然,作者运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恰恰是作者的匠心。这个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小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有时还表现在句子上。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后却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学生可能会忽视这两句的作用,因为这两句从表面上来看,显得平淡无奇。但是,正是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两句,不仅在结构上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将作者的人生感悟化为了现实的行动。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对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进行质疑,无疑会增加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只有在矛盾中引发质疑,在质疑中深入探究,才能加深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深刻的认识。
  
  二、对比质疑法
  
  教材文本里常运用对比手法。例如《变色龙》,作者在描写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时,让他的前一次说的话与后一次说的话形成对比。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质疑。还可引导学生对赫留金的态度、对狗和狗主人的态度、对“案子”的处理意见等进行质疑,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提出质疑:他真是个变来变去的家伙吗?他的本质变了吗?通过质疑,学生掌握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从而深刻认识到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的本质特点:“变”只是表象,忠实地维护沙皇统治的本质始终没有变。
  
  三、逆向质疑法
  
  逆向质疑法,就是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对文本的结论或人物形象从反面进行质疑的一种方法。如教《曹刿论战》一文,我引导学生反向思维:鲁庄公真是一个一无是处的“鄙”人吗?这一逆向思维的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波澜。有个学生举“淝水之战”的苻坚与鲁庄公对比,说明鲁庄公是个虚心纳谏的人;有个学生用文本内容,说明鲁庄公是个多少为人民办了一些好事的国君,这是曹刿成功指挥这一仗的基础。这种质疑,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如《两小儿辨日》,可引导学生结合《<论语>八则》进行质疑:孔子是个该嘲笑的人,还是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人?这种质疑,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想象质疑法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质疑,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我的老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猜想,不急于往下读:你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师形象是什么?教后再问:文本中的蔡老师是否符合你心目中的老师形象?老师可以化妆、戴首饰吗?可以到歌舞厅去休闲吗?如果长期这样引导,学生还会养成质疑的习惯。
  
  五、细节质疑法
  
  文本中的细节大都牵涉到文章的中心。一些看似平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理解文本都十分重要。例如《孔乙己》对主人公最初的评价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学生容易把文本中的“好喝懒做”的叙述作为作者批判孔乙己的依据,从而借此评价孔乙己。但是却忽视了一个细节:“听人家背地里谈论”。这说明孔乙己的“好喝懒做”的“坏”品行仅仅是听说而已,作者在文本中实际表达的是与世俗评价不同的好评价:从不拖欠,从一个方面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如果没有这一细节,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孔乙己的坏品行,而事实恰恰相反。可见,细节质疑法锻炼了学生缜密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细心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说道:你要尽力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苏氏的这段话,说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师如不能作引导,不能让学生提出质疑就不能算是一个好教师。我们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或少教的效果。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索,才能冲破传统观点的“山重水复”,才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柳暗花明”。
  
  李信儒,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