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杨修之死》研究性教学示例

作者:陈 华




  《杨修之死》的教学已经圆满完成了。这时我照例要问同学们是否还存在问题。这时有个学生突然说:“我认为杨修‘身死因才误’的结论不够准确。”
  我说:“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说:“杨修并不是因有才而死。从杨修本身来说,当时群雄纷争,正是用人之际,有才不会被杀;从曹操方面说,曹操爱惜人才也是有名的。‘身死因才误’好像曹操专杀有才的人,这与当时的客观现实不符。”
  我多次教《杨修之死》,还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这方面动了脑筋。我想这正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极好契机。
  我说:“这名同学值得表扬,他肯于动脑,善于提出问题。这就是做学问的第一步。‘世事洞明皆学问’,把问题研究透了,学问也就做出来了。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准确。”
  但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太少,讨论虽热烈但不深入。最后我决定把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外活动布置给大家,让学生回去围绕如下几方面查资料,下星期讨论。
  1、曹操是不是专喜欢杀有才的人,是否杀过有才的人?
  2、杨修到底有没有才,他的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关系怎样?
  4、当时社会的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背景怎样?
  5、在当时,杨修怎样做才能避免灾祸?
  一周后讨论开始。同学们带着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曹操是不是专杀有才能的人?
  生:曹操杀过孔融和祢衡,他们都是有才能的文人。所以我认为曹操是专杀有才能的人。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这两个人都不归顺曹操。祢衡曾击鼓骂曹;在“建安七子”中,只有孔融不归顺曹操,从这点上看,曹操是专杀反对他的人,不是专杀有才的人。
  生:而像王璨、陈琳等归顺曹操,都没有被杀;郭嘉是曹操身边的谋士,曹操非常尊敬他。所以曹操很爱惜有才能的人。
  师: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归纳:曹操只杀反对他的人,不是专杀有才的人。
  (板书:结论1:从对人才的态度上看,曹操只杀反对他的人;对于有才能的人,只要归顺,他是不杀的)
  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杨修与曹操的关系怎样。
  生:杨修与孔融、祢衡的关系很好,他们都是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
  生:杨修父杨彪曾厌恶曹操,后被曹操诬陷下狱。
  师:这两点能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他们关系比较紧张,有敌视的一面。
  师:那么曹操为什么还用杨修当主簿,你们怎么看?
  生:这一方面杨修才华出众,另一方面说明曹操爱才如命,唯才是用。
  生:杨修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总知内外”,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显示了杨修的才华,深得曹操信任。并无杀修之意。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唯才是用,有才而不杀。
  生:杨修的被杀不是因为有才。
  (板书:结论2:从二人的关系上看,二人积怨已久,但操不计前嫌,唯才是用)
  师:很好,理由很充分。既然杨修不是因有才而杀,不是“身死因才误”,那么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而被杀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学生从课文中一一列举所为后,说:“杨修所做的事都是让曹操厌恶的事”;“露才扬己,显示才华比曹操高”;“违犯军纪”;“都是于军国大事无补的”;“参与曹氏家族内部斗争”。
  师:好,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杨修被杀的原因了?
  生:杨修不是因有才华而被杀,而是他把才华用在与曹操作对上。”
  生:曹操诬陷杨修之父杨彪下狱,积怨已久;孔融、祢衡被杀,杨修心中有恨。虽为主簿但并不尊敬曹操,凭才能经常揭穿曹操的目的,因此惹怒曹操。
  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杨修被杀是因为他没有从心里归服曹操,并非因才而误。
  (板书:结论3:从杨修的所作所为上看,杨修没有从心里归服曹操,所以被杀)
  师:到此,我同意同学们说的“身死因才误”有欠准确的观点。
  (学生鼓掌)
  师:我们再来研究下一个问题:杨修的死,表面上看是他们个人之间的矛盾,但既然有“身死因才误”的说法,那么这个“才”也肯定是值得研究的,肯定有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大家再从这方面讨论一下。
  生:我查了《中庸》,上面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者行乎富贵,素贫贱者行乎贫贱……”这就是“大德”,“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否则,“小人反中庸”,“行险以徼幸”,“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灾及其身者也”。杨修本是曹操主簿,应按主簿行君臣之事,尽职尽责,才能得其位、禄、名、寿。而杨修没有“素其位而行”,超出职位来显示才华,做出了反中庸的事,所以灾害必及其身。
  很好,理解得很透,引用恰当,有学问。
  生:《中庸》还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在狡诈,多疑的曹操面前,杨修要么尽忠竭力,要么离开曹操,另投明主。而杨修偏在“无道”之时不加节制乱言,虽有才而不明智,所以被杀是必然的。
  生:《中庸》中有“五伦”,把君臣列为“五伦”之首。杨修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违反了封建社会的纲常,也就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这是杨修被杀的本质所在。
  (板书:结论4:从封建社会的关系来看,杨修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为统治者所不容。)
  师:分析得非常好。谁还能说说看?
  生:《庄子·山木》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杨修正是没有处乎“才与不才”之间。他经常洞穿曹操的内心,揭穿曹操的目的,似在警告曹操任何事都甭瞒我,显然是“露才扬己”。所以曹操由不悦到深恶之,最后就像这棵成才大树一样被杀掉。
  生:“才与不才之间”应是一个度。在统治者面前,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当然杨修由于忌恨曹操,他不可能也不想把握这个度。
  生:我引鲁迅一句话,也想证明这点。“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他虽说的是学者,但所揭示的是有普遍意义的。杨修正是违背了这个原则,才被杀身的。
  我带头鼓掌。说:“‘过’和‘不及’都不合中庸,只有不偏不倚,才能终其天年。这对于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可谓鉴之精矣!中庸之道历来是封建社会评价人物和选贤任能的重要标准。”
  (板书:结论5:从中庸之道上看,杨修破坏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被曹操忌恨)
  师,我们把五个结论归纳到一起,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证明我们的观点:杨修的死并非“身死因才误”,而是因为他没有真心归服曹操并与之作对而被杀。
  师(总结):说得好!同学们读了很多书,查了大量的资料,并能对所看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挖掘、归纳、引经据典,得出结论,见解都很深刻。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关于杨修死因的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儿。今后,我们应该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对任何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然后查资料进行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长此下去,我们都能成为学者。
  
  陈华,中学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