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写人记叙文的通病及矫治

作者:孟庆焕




  开学伊始,笔者对所任教的70名高一新生的写人记叙文写作情况进行了摸底,发现形势不容乐观。按理说,自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写作写人记叙文,直至初中毕业,整整七年时间,是完全能够写出像模像样的写人记叙文来的。但是能写出立意不俗、题材新颖、结构精巧、技巧讲究、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的记叙文者,究竟能占多大比例?对此,笔者不敢妄测,但就我所接触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的新生)来看,这个比例低得令人难以相信。由此可见,初中生写人记叙文能力的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有不少人不承认,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应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更有责任有义务改变这一残酷的现实。
  据我为高一新生写作写人记叙文这一情况把脉,其写人记叙文的通病有如下六个方面:(一)立意不明;(二)题材陈旧;(三)结构松散;(四)技巧缺乏;(五)内容空泛;(六)语言干瘪。下面笔者将一一陈说,并提出矫治方略,以就教于方家。
  
  病症之一:立意不明
  
  患此病者为数不是太多,但系写作文的大忌。写作者只知道敷衍差事,完成写作任务,但对写作本篇文章有何意图,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抒发一种什么情愫均不甚了了。例如有一篇题为《与自己过不去的人》开头如此写道:“见到这个题目,你一定很惊讶,有谁会跟自己过不去呢?其实不然,眼下就有一个跟自己过不去的人。”中间用了三个小标题:“真实写照”——不可理喻;“妙解孟子”——饿其体肤;“效仿主席”——锻炼身体。结尾是这样写的:“怎么样?确实有一个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吧,你想不想知道这个怪人是谁?那就来找我吧!”此文的意图似乎就是让人来找“我”这个与自己过不去的人,试问,哪个有那么无聊,来找“我”这样一个与自己过不去的人呢?来找“我”这个与自己过不去的人有啥意义呢?写作此文的目的究竟何在呢?读来让人匪夷所思。
  矫治方案:教师要给学生讲明立意乃文章的灵魂,正如古人云:“意犹帅也。”写人的文章,与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要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写出所记者的可爱、可敬或可恨、可鄙等,或为读者树立榜样,或为读者提供反面教材,要学生深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理念,并自觉地付诸写作实践。
  同学们在构思时,首先就要考虑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写这个人想表达一个什么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材;或者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找出共性,从中提炼一个中心思想,然后据此成文。这都是不难办到的。
  有时在文章行将煞尾时,却发现上文写作的内容主题不显豁,请不要着急,可以在结尾通过议论或抒情来画龙点睛地凸显主题。
  
  病症之二:题材陈旧
  
  患此症者夥矣!好多同学为图省事,不是尽量避免用那些别人早已用滥了的陈旧材料,而是人用我也用,读来令人作呕。如写老师,总是写“深夜备课”、“带病上课”、“冒雨家访”等等;写父母则往往写“雨中送伞”、“夤夜侍药”、“耐心说教”等,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而言,让人大倒胃口。
  矫治方案: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处处皆文章。叶圣陶先生对此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知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写文章大有好处。”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体悟,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上发现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一粒沙子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学生在写作中要尽量避免与他人在题材上雷同,在记忆的仓库中寻觅新颖独到、感受深刻的题材,或令人难以忘怀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此其一;其二,在写作对象上要力避与人撞车,如一般同学都喜欢写一个可爱的或可敬的人,那么我呢?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写一个可恨的或可厌的人。
  
  病症之三:结构松散
  
  得此病者相当普遍。绝大多数初中生的记叙文结构往往是三段式,即:开头如何——经过如何——结果如何,非常松散,压根儿与严谨无缘,更遑论精巧了。真正令人痛心疾首。
  矫治方案:欲使高一新生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掌握以下几种结构方法,并运用到平常的写作中去:(一)线索法。线索可以用物品、事件来串联,前者如《一件珍贵的衬衫》《项链》等,后者像《水浒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也可以用感情、富有个性化的口头语来连缀,前者如《纪念刘和珍君》,后者像《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二)时空法。即选取一个纵剖面,或截取一个横断面来架构全文。(三)倒叙法。(四)日记法。(上述二法勿庸赘述)(五)小标题法。小标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数字,还可以是字母,应该说数见不鲜。(六)画龙点睛法。如若材料丰富,难以用前面五法来结构全文,就可采用此法,即每描绘一个或几个片断,就可用抒情或议论来揭示中心,几次三番,串缀全篇,反复强调,突出主旨,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譬如《风景谈》即为此法的范例。
  
  病症之四:技巧缺乏
  
  这也是高一新生写人记叙文的通病。诸多同学根本不考虑写作技巧的恰当运用,只是一味的概述。即单纯地介绍某人如何如何,他又怎样怎样;更有甚者,极其概括地给所写人物下个定义贴个标签,指出人物具有哪些性格特征,然后用“有一次”,“还有一次”简略地叙述几件事,恰似用简短的事例来证明所写人物的特点,千人一面,乏味之至。
  矫治方案:每次作文,教师都要求学生用一种或几种技巧,结构上的(如前论及);表现手法上的,如抑扬法、对比法、衬托法,点面结合法、正面侧面描写结合法;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等。同时,写作者也要熟稔一些方法的特点,有意识地自觉运用一种或几种方法来进行写作训练。再者,写作者还应注意克服一味概述的毛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注重描写,适当运用抒情、议论。
  
  病症之五:内容空泛
  
  此乃高一新生记人文章不容忽视的一大缺憾。表现为:空洞无物,性格单一,枯瘦苍白,形象薄弱,立不起来。
  矫治方案:欲使所写人物血肉丰满,形象鲜明,性格凸显,必须突出重点,注意详略,点面结合,富有时代感。关键在于应该而且必须让人物在事件中自己动起来,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描述多方面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何使内容具体、所写人物动起来呢?借助具体事件进行行动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有力手段。“能把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黑格尔在《美学》中的这段话,强调了动作对表现人物的重要性;而恩格斯在给斐迪南·拉莎尔的信中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成功的行动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有什么样的行动,而且要写出他是怎样完成这个行动的写作真谛。
  
  病症之六:语言干瘪
  
  这也是高一新生写作记人文章的一大弊病,往往是干巴巴的叙述从头至尾,“记得一次”、“记得还有一次”等小儿科的语言充斥其间,真正味同嚼蜡。
  矫治方案:要掌握使记人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在用词恰当的基础上注重增强词语的表现力,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叙写的人物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之感,以增强感染力。一般说来,语言生动,一是要靠用好动词、形容词以及成语或其他四字短语来完成;二是要灵活地运用句式;三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引用、化用等);四是尽量使文句有意蕴。如若能做到以上四点,焉有语言不生动之理?
  高一新生的作文患了以上六种病症,究其原因何在呢?据笔者陋见,一是有少数语文教师缺乏应有的记人作文写作理论与写作技巧,因而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信马由缰;二是一些学生的惰性使然。为何历经七年的训练却写不出一篇对得起读者(多为语文老师或阅卷者)的记人文章来?恐怕多是穷于应付,得过且过,老生常谈,不求进取,不思创新所致。长此以往,“岌岌乎殆哉”!
  前国足主教练米卢有一句至理名言:“态度决定一切。”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的中学生朋友真正端正了写作态度,明确了写作目的,再辅之以掌握应有的谋篇布局和塑造人物的技巧,同时注重锤炼语言,那么我们记人作文的难堪局面就会大为改观,不少同学就能写出改掉了上述毛病的且拿得出手来的甚或是令人击节赞赏的记人文章来。果真如此,则为中学生朋友之大幸,我们作文教学之大幸!
  
  孟庆焕,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