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语文探究要经世致用

作者:郭毅峰




  我觉得,要真正地学好语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学、有思、有用。学语文有学、有思的过程就是语文探究。而这里所讲的“有用”,则指“经世致用”,就是学习语文中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语文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匡世济民;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前者是课改的方法和过程,后者是课改的目的和核心。因此,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探究务必要经世致用。
  我们在语文探究教学中怎样去落实“经世致用”呢?我想,在教学实践中起码有三点值得借鉴。
  一是借鉴文本人物言行思想以修养自我品德。语文探究一定要注重对人物品行的讨论,讨论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谈感受,做到学以致用。读朱光潜读毕淑敏,就要读出学会塑造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读屈原读文天祥,就要读出献身祖国捍卫民族的精神要义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读诸葛亮读孙中山,就要读出他们勤政爱民的布衣情怀以有虚心接纳博爱众生的海量;读华罗庚读爱因斯坦,就要读出一丝不苟献身科学的思想以完善自我造福人类的志向;读巴金读冰心,就要知道互帮互助人生友谊的可贵;读归有光读老舍,就要懂得长辈亲情晚辈感恩的情操;读孙犁读余光中,就要产生爱国爱乡永不变心的赤诚;读曹操以虚心待人,读晏子以自尊自重,读唐太宗以戒奢尊俭;读苏轼能豁达胸怀,读荀况知学贵有恒,读韩愈识尊师重教;而读马谡以戒刚愎自用,读阿Q以免自轻自贱,读秦皇以杜绝骄奢淫逸。总之,借鉴书中人物的德行以修养自我的品德,这是重要的经世致用。《大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把“修身”排在第一位是十分正确的。自身不正又何以能把家国治理好呢?
  二是借鉴文本事件经验教训以提升人生智慧。人活在世上,每天都有可能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它,就显出当事人智慧的高低。“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就是在处理那些不同的事务时,要有高智慧强本领。这样,青少年探究语文,从中获得人生经验教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教学探究中结合学生处事的实际去讨论文本事件的前因后果方法意义,就是在经世致用。我们在教学中设置问题一定要遵循“经世致用”这条规律。譬如,如果您在生活中像玛蒂尔德那样丢失了借来的一挂精美的项链,你会如何处理?玛蒂尔德是怎样处理的?请阅读《项链》,获取经验。经过比较探究,我们可以获得经验启迪,处事者应是敢于去面对——面对生活,珍视无价的情与爱!面对现实,向着困境挺直腰杆!面对自我,诚实、勇敢、坚强!……物质水平的降低换来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最初向往而不得的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个颗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却正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粒都是那么的真实。如果你能正视生活,那么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当你走完生命的旅程,便会得到一串独一无二的人生项链;但如果你不能正视它,那么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便都是一个铁环,一环扣一环,成为套在自己精神上的沉重的枷锁。文学是人学,我们每节课都设计这样一个学用结合的交流环节,就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生活处世的智慧,适应未来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三是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培养经世致用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还要在读写结合上花大的气力。我们的做法是经常让学生写读后评论。比如读《错寄情书给父亲》,学生有如下评论:
  事物具有两面性(冯少玲)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好事,那封错寄给父亲的情书,本来就是件不好的事,却因此换回了父子深情。读罢《错》文,令我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好事不一定好到极点,坏事也不一定坏到极点,好事可能变坏事,坏事亦可能变好事。所以,在今后,我们应积极对待每一件事,乐观面对人生。
  妙用巧合法(彭池光)
  《错》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巧合法。巧合有五:一是巧引误会,“我”并不知道情人的名字,“我”只是“一见钟情”,又因年级不同,“见面的机会很少”,以致写不上情人的名字,由此构成父亲误会的基础,如有姓名,后事不能发生;二是巧合内容,这是关键,情书内容写得巧,从情人角度看,似是写给情人的,从父亲角度看,似是写给父亲的,尤其是“即使如此,我也永不会怪你”一句,如果是情人看了就只会想到“我”是陌生人,并没有“给我留一个位置”,所以“永不会怪你”;而父亲看了就会产生另一种情感——想到儿子原谅自己了,这是融化父子坚冰的关键;三是巧遇“媒人”——寝室长,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没有寝室长的好心错寄,就绝不会有“我”父子相认;四是巧入信封,情书写完已是深夜,于是凑巧放进“我”向父亲索要生活费而早已写好父亲姓名的信封,这也是一个关键;五是巧逢周末,碍于同学在场,怕难堪而与父亲相认,引来团圆结局。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偶然是必然啊!巧极,妙极!
  读书不是看书,“读”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对好文章,要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读,读后要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评论作品得失,如主题、形象、选材、构思、情节、环境、语言、写法等。评论要独到,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理有据,讲深讲透。从学生两则评论看,注意了这些要求,是“以读带写”的成功之作。但是,读也靠写来促。散文家秦牧先有一篇文章的初步构思,再去阅读,广泛搜集有关材料,丰富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像《土地》那样的散文佳作。我布置学生写红棉树,也采用了秦牧的“以写促读”法,先让学生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郭沫若的《石榴》、秦牧的《“石果”的秘密》和张晓风的《行道树》等,然后观察校园的红棉树后再构思动笔写作,很多学生能写出成功的作文。兹录其中一篇于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高一(3)曾平燕
  一枝独秀,艳杀群芳。
  ——题 记
  乍暖还寒,春天已经来了,但寒冬的余寒还没有消尽,校园里的木棉花已经在枝头怒放了。在阴沉的天空下,木棉花显得格外的耀眼。
  叶子已经落尽了,只剩下一树光秃秃的枝干,苍劲而有力,不失风骨。在每个枝头上都缀满了木棉花苞,有的已经争先怒放了,那花瓣红得逼人,红得耀眼。寒风在花朵之间吹过,猛烈摇动着枝头上的花朵,但在寒风中依然一动不动地依然是它的骨干。
  任凭风再吹,天气再冷,它从未逃避,依然站着,站在那属于它的土地上。
  我抬头看着那一树红棉,心中荡起了丝丝的愁绪,为的也许是红棉,也许是自己。心中始终不懂,木棉花为什么在冬末春初开放,为什么天气越冷,它的花就开得越多,越红?是因为它天生就是一朵红花吗?仅仅如此?突然,一朵经不起寒风的红棉从树上掉下来,掉在我的眼前,那是一朵刚开不久的花,显然,花瓣还没有完全展开。是风,还是别的,是什么让它落下呢?捡起这朵可怜的红棉,我想,这也许是大自然的安排吧!它安排红棉在冬末春初开放,也许是为了让它成为白花羡慕的对象,也许是只有这时,它——红棉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顿悟,风不断地吹,有多少刺骨的寒风穿透花蕊,有多少花儿能耐得寒风与严霜的敲打?有,只有那些面对寒风而不倒,面对严霜而不褪的花,才能在最冷的时候,开出最红的花。也许,木棉天生是一朵红花,但如果不经历风霜的磨砺,一朵天生注定成为红花的花苞,才会提前落下。就像人一样,不能否认每个人都是天才,都具有别人天生不能拥有的才干,但这些人都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吗?不是的,只有拿着那1%的天赋,用99%的汗水去灌溉,去培育,人才能有所成就。只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百折而不挠,成功的大门总会为有心人打开!
  就像木棉一样,“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红花满树开”,人嘛,更需狂风暴雨来打击,炼就一双坚毅、强大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你会忘却所有的悲痛,因为那一刻的滋味是最甜的,像那红花,寒风后,那风韵更动人。
  愿所有含苞待放的初蕾,在高考上献出你们最美的一面,相信,6月将是一个繁花盛开的季节……
  通过上面事例可见,读和写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但读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为了写去读别人的东西,就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来的知识消融掉变为了自己的东西。叔本华说:“这样的读书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可以借以培养写作能力。”这样训练,才会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总而言之,是为了眼前的高考成功,抑或是为了将来学生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我们都应该提倡语文探究不但要有学有思,更要有用,并且是经世致用。这是课改的核心问题,当引起语文学界同行的高度重视。
  
  郭毅峰,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