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纸船》教学“五点”设计

作者:张文婕




  《纸船》是冰心的一首文质兼美的小诗。它构思新颖,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纸船寄托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深切的情感加上奇特的想象,使这首诗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一课的教学既要符合诗歌教学的特点又要体现出课改的新特色,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以“煽情”为出发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许多精美的课文都具有它独特的情感美。《纸船》的美首先体现在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即浓郁真挚的情感美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调动一切手段“煽情”,引导学生体会游子对母亲的那种强烈的思念之情,拨动学生感情上的心弦,激发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先要求自己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同时还营造一种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了这首诗的内容,不自觉的进入到了作品的角色之中。
  课堂上,学生始终被一种浓浓的母子深情感染着,情到深处,有的同学甚至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二、以“诵读”为切入点
  
  《纸船》是一首现代诗。诗歌有它丰富的情感美、语言美和音乐美,让人不可抗拒,孩子们对它的喜爱是自发的、天生的。而要真正走进它的世界,还必须以“读”为桥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要“读”,美文更要“美读”,要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并加深对诗歌意思和情感的体会。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诵读为切入点,以读导学,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及停顿、节拍、韵律和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急徐曲折等。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带着低沉的声调、较慢的语速,饱含执着、深切的思念和哀伤之情诵读着这首诗。他们读得那样投入、那样陶醉,并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对母亲的那份丰富细腻的情感。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还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男女生分部读、朗读竞赛等。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们在琅琅的书声中携手步入了《纸船》的神奇世界,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以“品味”为立足点
  
  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含蓄而隽永,具有十足的“文味”,很值得回味。读诗就要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情味浓郁、遣词精当的语句进行揣摩品味。但品味语言不能由教师包办,要摒弃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圈点出自己最喜欢的、诗中最生动精美的字词、关键的语句、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手法进行揣摩品味并在书上做批注,主要评点它们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也可提出质疑和否定。并告诉学生点评应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语言应简洁明了,注意顾及中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各人将自己的见解大胆的说出来,互相补充、深入探究。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统一答案,而是思维的碰撞和延伸。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灵性的火花迸射,让人眼前一亮。有的说:“我觉得‘从不肯’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了对母亲思念之情由来己久”;有的说:“我觉得‘梦中看见’、‘含着泪叠的’用得好,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赤诚和深情”;有的说:“‘总是’、‘每天’这些词中体现出作者对母亲执着的思念,让人感动。”……兰梦同学充满深情的说:“我觉得‘求’字用得最妙。‘求’一般是自己无法完成某事而去请别人办。作者明知纸船是无生命、无知觉的,却还要怀着那样真挚的情感去哀求‘纸船’帮她完成她的心愿,我从中读出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母亲的那份痴情。”她的这一充满灵性的答案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学生品味语言的成功让我悟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学习诗歌必须以“品味”为立足点,才能让学生领悟这一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以“体验”为挖掘点
  
  诗歌本身的凝练性和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读者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填补,以挖掘出诗歌“意在言外”的丰富内涵,因此,读诗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品味诗歌的意象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来填补诗歌的空白,多让学生读,多让学生叙说自己对母亲的体验和感受,帮助没有类似经历和感受的其他学生获得直接的认识和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在朗读品析和类似生活情景的讲述中,对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因思念煎熬而愈发执着坚定的情感有了深切的认识,尤其对“留着——留着”和“纸船入梦”两个细节的品味,让人惊叹。有的说:“留着——留着,表现了‘留’这个动作的长期性,进一步烘托了作者对母亲执着的情感。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生日妈妈送我的礼物我也一直留着,就是想把妈妈对我的那份爱永远留在心底啊!”有的说:“‘纸船入梦’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爱之深,梦之切!这情景仿佛历历在目,因为我就常和外出打工的妈妈在梦中相遇啊!”学生小小年龄感情却如此丰富,这大概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吧!当然,对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只要不偏离整首诗的主旨,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理解诗歌,我都给予肯定,从不吝惜赞美之词。这样做的用意是想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健康成长,在体验中得到审美享受。
  
  五、以“迁移”为延伸点
  
  所谓“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运用“已知”来解“未知”。学生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拓展迁移的环节在课改课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每节课的延伸点不宜过多,最好是一课一得,否则就会“贪多而嚼不烂”。《纸船》一课应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托物抒情”的方法上。我让学生学了这首诗后也模仿这一方法写一首小诗,赞颂母爱或表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先让他们自己练笔,再推荐代表到全班交流。交流时,学生们的一首首小诗,语言虽然稚嫩,但托物抒隋的方法都用得恰到好处,而且情感都是那样的朴实而纯真,还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让我欣喜不已。作为老师的我也成了课堂学习的参与者,现场创作了一首名为“窗帘”的小诗,并声情并茂的朗读起来:“我不知道/我房间的窗帘/这是第几次被拆下来清洗了/只知道/每次听见窗帘上的滑道里传来“吱吱”的声响/那就是母亲又要为我洗窗帘了……”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除了读出激动、羡慕外还读出了渴望,渴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好诗,这可能就是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未来的大诗人、大作家在他们之中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把“迁移”作为延伸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春水,正荡涤着一些旧有的语文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呼唤着我们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堂。假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倾心置身于这片新绿,放飞思想,让学生在情感中熏陶,在诵读中品味,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亲历中体验,在迁移中创造,那么我们的课改天地定会充满生机,我们的语文课堂定将魅力无限。
  张文婕,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