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开放性作文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杨会清




  所谓开放性作文,它大体包括两个内涵:一是思想开放。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学院式”的顶尖人物,尤其需要大量能适应改革开放时代,符合当今信息社会要求,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把作文教学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让两者构建起生成互动关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破陈规,除旧习,脱窠臼,要大胆取缔固有的模式。在学生眼前,要展现出新奇的社会动态,奇幻的自然景观,如诗如画的少年人生,使他们积极地投入,畅快地参与,让他们在思考与愉悦中去体验,领悟个中哲理,撷取灵感,从而达到笔走龙蛇、随心所欲的境界。当然,这好说,做起来却很难。正因为难,我们必须做。二是形式开放。它可分为两点:(1)室外开放,带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呼吸新鲜空气,触摸时代脉搏;投入大自然,让高山大川充塞于胸臆,于花香鸟语间感悟人生。(2)室内开放,不拘形式,或三五成群,作讨论状,或分“红蓝”两派,坚壁对垒,或偶拾趣题,即席思辨,或吟咏佳作,引发心声。无论室内室外,其目的皆在于使学生摆脱固有的羁绊与束缚,让全新的感受于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这样一来,情蓄于胸,感溢于思,作起文来,就能泄满笔端,跃然纸上,如洞庭波涌,钱塘潮奔,充盈至极,酣畅至极。要达到这一步,决非一日之功,重在多读多思,多记多练,重在不断积累,厚积薄发,重在紧紧扣住语言这个基本,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
  有了这个大胆构想,我在所教班级就实施起来。每一次实践要先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做到目的明确,疏导无误。在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政方针之后,我布置了一次“小商品经济”采访。这既与大纲、教材合拍,又联系了旁科(政治课)内容,还使学生在踏入社会前,对商品经济有了感性的了解。我对此次采访作了详细的安排。采访时间:定在例休日上午;采访对象:小商品摊位;采访内容:小百货;采访目的:通过对公司经理、私营老板、个体户的采访,对商品经济的流通、成本、利润等等,有个初步领会。在不同的采访对象中感受党中央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必要性。通过自身采访,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自身潜在的智慧。把学生打散,让他们自由组合,由我带队,地点就在本市区内。我要他们先拟好采访提纲,确定话题,了解背景材料,并特别告诫不要照搬书本,不要太学生腔,要随和,还教了他们一些采访技巧,买卖人常用的生意行话等等。下午,我召集采访归来的同学们,开汇报会,汇报收获。通过合作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促进相互交流。大家喜形于色,收获多多,互相补充、印证,这就为他们举笔作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材料。
  第二天,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交来了作文,一篇不少,乃始料所不及。我粗略过目,几乎都在千字以上,而内容之丰富、感受之真切、语言之鲜活,与以前作文相比,大相径庭,如出两辙。更使我惊奇的是我在一篇篇作文中收到了宝贵的信息反馈,如有的写道:“不登高山,不知天地之大,我们这群坎井之蛙,终于见着比井口大的天空。”有个平时极怕作文的女生写道:“平生还从未如此激动过,没想到还有能力将书本上的东西用到采访中去。这样作文,其乐无穷,还有什么可怕的。”有个男生说:“平时见生人就脸红的我,而今也能与经理侃侃而谈了。这不仅锻炼了我走向社会的胆量,也发现了自己潜在的闪光点。”我趁热打铁,连夜改出作文,写好评语,打好分,上了一节讲评课,讲评效果极好。有个学生说:“师生都有话可说,这样好的方法,为何以前不搞?”有的还说:“我们采访不过两小时,但一动笔就有写作冲动,有好多好多话要说”。“思想政治课枯燥难懂的内容,一经在市场上与那些行家们交谈,便恍然大悟。”由此,我豁然开朗,不是学生写不出来,而是他们太缺乏能写的东西。这就更坚定了我走开放性作文之路的决心。
  从开放性作文的不断实践中,我领悟到要同学们写好作文,必须引导学生让自己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达到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主观方面,应该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经过十年的作文训练,已具有较强的作文意识和初步的写作基础;但客观方面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同学们在封闭的传统教育的天地里被禁锢,习以为常地走惯了两点一线(从家庭到学校,又从学校到家庭)的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他们受了“读死书”、“死读书”和“题海作业”的限制,对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见之甚少,知之更少,他们的作文怎能散发出新社会的生活气息呢?笔下又怎能有时代脉搏的跳动呢?同学们很少有意识地去接触客观景物和全新社会。面对客观的东西,他们不能将听、看、感、思等纷繁芜杂的表象连贯升华,达到融会贯通,又加上谁也没有引导他们去怎样看、怎样思,这就真有点为难学生。他们写不出作文,每逢作文,就捉襟见肘,想破脑壳,就毫无自信,轻言放弃,那也就不足为奇了。所谓“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的境界,进而达到创造性意象的构思,对十六七岁的少年,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语文教师卸却了神圣的责任,还责怪学生,斥责“学生笨,就是不开窍”,这说得过去吗?学生至少应学会“触物生情”并“情发于笔端”。只有这样,才算是主观与客观的基本统一。为此,我搞了一次融作文于观赏自然之中的尝试。我利用例休日,将全班学生有意识地带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去作实地观察。但那儿的景物却很荒漠,算不上奇山异水,对此荒漠之地,同学们缺乏“透视”功力,所以教师的启发至关重要。一到目的地,学生们都表现出失望的神情,疑惑地七嘴八舌:“老师,是不是选错景点?”“这么荒凉,有什么赏头?”“这也算景致?”“叫我们写《这方乐土》,乐在何处,怎样下笔哟!”我笑而不答,让他们安静下来,启发道:“《风景谈》中描绘的沙漠、石洞、桃林等算什么景观呢?为什么作者能将它们描绘成了美于名山大川的‘风景’呢?”有学生接话:“那是他给画面添上了人的活动嘛。”我又问:“为什么人的活动能使本来不美的地方变得富有韵味,寓意无穷呢?”沉默少许,有位头脑灵活的学生说:“人对自然能产生能动性,可以创造第二自然。”我立刻给予肯定,进一步补充说:“人还可以通过想象与联想,超出眼前的时空,赋予景物以深刻的哲理。观察任何一个定点物,只要透过景物的表象,就可发现它特有的内涵。如孔子看到一泻千里的江水,够单调了吧,可他从中感喟人生,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慨叹,成为千古名言。苏东坡面对惊涛拍岸的江水,也很单调,却浩歌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警句,揭示出“人世无常,人生不朽”的真谛。同为一物,在名家眼里,见仁见智,各得其妙。譬如眼前荒凉的景象,虽没有小桥流水,雨打芭蕉,也没有情侣呢喃,八音流韵,但总有值得赏鉴之物吧?这石、这草、这沙、这淘金者,……”同学们不再发牢骚了,仿佛思绪已随我的话语飞向远方,悄然四散,或蹲于江边琢磨什么;或对着怪石有所感悟;或嚼着野草,品味人生;或仰望苍穹流云,俯瞰无边落木,心目中已荡然无我,陶醉于对此景此物的联想之中。我心暗喜,虽然这次带他们出来观景,他们毫无心理准备,把即将要见的景物想得天花乱坠,当然也就不能达到“吟咏之间,吐纳金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貌”,但他们在我的启迪下,已初露端睨,表现出“神与物游”的感知了。可想而知,这次作文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通过无数次作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室外开放作文偏重感性悟知,而室内开放的作文却侧重于理性思索,这是有区别的。比如在一次室内开放作文课上,我不预定题目,而是将当今人们关心的话题,敏感的区域,以及社会上反映的比较强烈的现象都纷呈出来,诸如百姓为买房发愁,平民为物价上涨担忧,网上垃圾屡见不鲜等等,先不作任何评论,让学生们不拘一格地畅谈,我则注意导向,有意无意地将话题转到一个较突出的矛盾上——谈中学生如何看待恋爱问题,结果很自然地形成一场较为激烈的辩论。会上学生们毫不保留,大胆直陈,道出了许多富有睿智、确有见解的观点。他们分成了三派,选派的代表谈锋更盛,各不相让。“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讨论触及到了问题的深层,有的居然现身说法,大有帼国更胜须眉之势。一说中学生恋爱正常,学校、家长不应横加干涉,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一说中学生不应恋爱,因为不影响学习不可能,而过早恋爱,有碍身心健康,到时悔之晚矣!一说中学生根本不懂什么叫恋爱,平时认为是“爱上了”的,不过算喜欢而已,云云。最后我请课代表作了总结性发言,他首先肯定了论辩会的成功,高度赞扬了同学们坦荡磊落的襟怀,一一剖析了三派的见解,说明大家的看法都是值得深思的。通过淘沙拾金,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恋爱不是丑事,但恋爱也不是儿戏,现在我们要奔前程、学知识,实不宜谈恋爱。过早采撷爱情的酸果,不是新世纪青少年应有的襟怀,这襟怀太狭隘了——我们应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建功立业。”这样一来,往日说不清的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了。事实证明,不仅这次作文是成功的了,而且直到高三,这个班的学生没有一个“谈恋爱”,求知的风气在全年级最浓,高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总之,室内开放作文既能在认识上破旧立新,纠正以往一些幼稚、空幻、迷惘的想法和观念,又能从口语训练中陶冶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他们理性的思辨能力。其效果远远不是平时的作文说教所能企及的。我坚持搞开放性作文不到三年便初见成效:在一次全市高中统考统改中,一位颇有声名的特级老师改到一篇作文时,禁不住惊呼“这篇不错!真不错!”统分时,拆开试卷,原来是我班学生写的。这说明我的实践已得到认可。
  综上所述,开放性作文实质上就是探索性作文、实践性作文、改革性作文、感悟性作文。我的探索与实践,才刚刚开头,还需坚持下去,其间还有许多环节有待提高、补充、深化,特别在作文教学理论上有待进一步探讨、升华。恳望语文专家暨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杨会清,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仙桃。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