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一堂复习公开课的教学实录

作者:成旭梅




  生1: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
  生2:文学作品是现实的反映,不能脱离现实分析。
  师:这是小说鉴赏的方法论之三。(板书:现实的反映)
  生3: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者的夸张、变形,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的真人。
  师:提了一个很好很有专业深度的问题。余华有这样一段文艺创作的理论:“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什么意思?
  生1: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手段。
  生2:小说必须通过虚构来集中反映生活的真实。
  师:说到点子上了。反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典型真实正是虚构存在的意义,虚构夸张了现实的美与丑、虚构升华了真实的感动。(板书:现实的位移〈虚构的意义〉)
  师:如果说前两个文本共同展示了“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的异化,那么《边城》《荷花淀》这两个作品则抒写了美好的人情。请学生朗读幻灯展示文段,体会《边城》《荷花淀》优美的人性审美形式:文段1:
  “翠翠依傍祖父坐着,问祖父:‘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至“翠翠俨然极认真的想了一下,就说:‘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你会不会被一个人抓到别处去?’”
  文段2: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至“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生1:翠翠与爷爷的对话反映了人物间的亲情。
  生2:反映了沈从文的写作目的:抒写湘西边城的优美、健康的人性形式。
  生3:水生嫂及女人们的对话很生活化,反映了对丈夫的爱。
  生4:在特定的抗日背景下,水生嫂们对抗日丈夫的爱就是对国家的爱。
  师:答问准确到位。补充一个鉴赏要点,就是刚才说到的“自行车”的问题,同学们提到“自行车”都笑了,这个情节很有趣对吧?能否将“情节”作为小说鉴赏的一维尺度?(学生各执一词,难置可否)
  师:展示幻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短的小说——
  《生活》北岛
  “网”
  师:有情节吗?
  生1:没有情节,内容只有一个字。
  生2:有情节,情节在人们结合现实、结合自我的想象与联想中。(学生鼓掌)
  师:读出了文学作品的真旨趣。文学的审美过程,文字的缺失不是问题,思想的缺席将会导致审美的失败。(板书:不可缺席的思想)
  师:总结此课,小说鉴赏,不可只看文字情节的表层,而应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深度体验:1、人学本质;2、自我投射;3、现实的反映(虚构的意义);4、不可缺席的思想。
  师:展示幻灯文段,进行拓展训练:孙友田的《买鞋》(文段略)
  生1:情节很简单,就是“买鞋”,不能只关注表面的简单情节。
  生2:人物语言的时代性很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文革。
  生3:也同样写出了人物被时代的异化。
  师:小结全课:本课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从“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角度鉴赏小说,这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维度。当然,小说鉴赏需要关注的问题并非止于这两个维度,第四册我们还要进一步探讨小说的鉴赏。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深入体会并操练本课内容。全课结束。谢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
  
  成旭梅,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温州。本文编校:王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