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走出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复习理念误区

作者:万仲永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每年必考的考点与题型,是每届考生备考的重点与难点。有关这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全国各种中文期刊刊发了不少对其研究的文章,总结出了一系列成熟的解题技法,可以说已经到了尽善尽美山穷水尽的地步;师生们对这个考点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仍然是“来归相怨怒”,考分低得让人茫然而无所适从。究其深层原因,笔者以为单从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角度复习这个考点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应该从解题能力的角度以及备考理念的高度宏观把握,走出备考误区,方可从根本上提高辨析修改病句的复习效率,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
  
  一、重病句理论的构建,轻典型题例的解读
  
  《考试说明》把高考要考的病句类型总结如下:①语序不当 ②搭配不当 ③成份残缺或赘余 ④结构混乱 ⑤表意不明 ⑥不合逻辑。客观地说这几种病句类型概括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然而,不少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其中的每一个病句类型时,必然先宏观上构建枯燥的理论,单其中的每一种语病句类型就要讲好几节课,有的教师把大学中文系教材拿出来系统讲解,其实这是一种因噎废食事倍功半的做法,模糊了考生已有的病句知识,消解了考生解答病句的灵感,扼杀了考生解答病句的兴趣。
  我们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参加高考的考生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不能随意拔高复习的难度,如果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让考生掌握最难的知识点,并能把考生置于考场实际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才是富有生命力与生产力的教学途径与方法。
  从传统讲授知识的角度出发,单讲“语序不当”中“多项定语次序不当”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很可能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给考生灌输相关的理论,其正确次序如下排列:
  a.表领属性的时间、处所的词或短语
  b.表指称或数量的词或短语
  c.动词或动词短语
  d.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e.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单看这种纯理论性的词语与没有多少逻辑理由的排列顺序,不说一个背负着多重负担与沉重考试压力的高中生,即使许多专职教师甚至中文系的教授也未必能理解得十分轻松,记忆得十分深刻。如果教师按照这种纯理论给学生讲授这个知识点,哪谈考生学习辨析并修改病句的知识,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也会消失殆尽,甚至还有不少考生感叹人生的苍茫与苦海无边!
  如果让考生牢记一个典型的例句,从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出发,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方可化难为易以一当十,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譬如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可以让考生牢记如下典型例句,便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
  
  牢记这个典型的例句,其间许多乏味的理论名词可以抛之脑后,多层定语的先后顺序纲举目张,学生可以凭直觉与语感把病句与这个句子参照,从而比照出其间的病点与病因。一个典型例句就是一把解题的金钥匙,它可以把枯燥繁琐的语法知识消融在一个典型例句的魔瓶里,几节课的理论讲解幻化为五分钟的点拨,学生便可永生不忘,这便是走出教学理念误区之后的“雨后青山”!
  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是运用智慧打开与呵护着学生灵性之门的艺术。教师一定要用智慧去思考用最小的代价换来学生最丰硕的果实。
  
  二、重大量习题的演练,轻高考题目的研究
  
  许多教师在复习备考病句知识点时,集中了数千道病句练习题,花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可是解答病句的能力并未明显增长,相反还出现负增长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只注重了病句的数量而没有注重病句的质量,不是高质量的典型病句,很可能把学生训练得不知何去何从,把学生已有的病句知识搞得模里模糊,仅有的一点病句感悟能力消解殆尽。
  何谓高质量的病句?笔者以为高质量的病句就是典型病句,是与高考题型对路但并不在细枝末节上剑走偏峰的经典题目。考查历年的高考病句题目,都是经过专家们反复琢磨与推敲并严格控制在六种病句类型之列的病句。因此,教师在训练考生时应严格规范地训练,正如要参加大型正规的田径比赛,运动员必须在严格规范的场地与比赛规则下训练,这样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考生除了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以及逐步提高文化素质,还必须选择一定数量的经典题目强化训练,才可能在短时期里提高学生解答病句的能力与水平。
  语言规范有两个原则:一个是事理,讲得出道理;一个是语言习惯,有许多不规范的语句由于人们长期运用,不规范也便成了规范。如果每句话都要按事理去衡量的话,许多规范的语句也是毛病百出。因此,许多教师集中一千多道未经筛选的病句题目训练考生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似乎病点处处是,即使教师也不一定能谈出个中原由,用这种方式训练考生正像要考生给蟾蜍治疮一样的滑稽可笑,很规范得体的语句也会让考生觉得全身都是病,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疑神疑鬼,风声鹤戾,草木皆兵,模糊了考生识别病句的慧眼,摧垮了学生诊断病句的自信,戕杀了考生感悟病句的灵气,因此,选择典型的病句训练考生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选择典型的病句类型训练考生呢?笔者以为最便捷的方法便是研究高考题目,找出高考命题的内部规律,让考生牢记每一种病句类型下的经典病句,由此将这作为解答病句的依据,然后经过比较、分析、鉴别,便可找出病因确定病点开出药方。这些经典的高考题例好似孙悟空的照妖镜,经之一照,病点就原形毕露了,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病句考点时,仅花费一节课的时间,先让考生牢记六个病句类型,选择适合的高考题目分析比较,让考生潜移默化地理解,然后,每一个病句类型下记几个典型的病句。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尔后,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加深语法知识学习,提升解答病句的理论水平。
  例如: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1999年全国高考题)
  首先引导考生分析这个病句的病点:“210辆消防车放弃休假”搭配不当,命题者用“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相搭配来诱使考生犯错。病句标志“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是并列短语,这种并列短语往往是病点多发地段,应引起考生的注意。然后升华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这就是典型的搭配不当语病类型。牢记这个病句类型便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许多教师认为高考题目已经考过,以后不会再考,没有研究的价值而将其拒之门外,实际上是一种十分糊涂与错误的观念。高考题是经过高考命题专家反复讨论与论证的题目,其包蕴的科学性以及隐含的高考信息,是其他题目难以代替的,研究高考题目找出解题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研究高考题目的基础上,再辅以一定数量的经过教师反复琢磨与研究的四五十个病句练习题,就可提升考生分析解答病句的能力。
  
  三、重教学结果的训练,轻能力过程的教学
  
  急功近利是高考备考之大忌,许多教师对教学结果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强调精讲精练,反反复复地对一个个病句知识点事无巨细地讲解,对一个个解题技巧反复咀嚼,然后把这一个个知识点“硬塞”给学生,希望取得一种好的教学结果。许多教师以为把知识嚼得越细学生接受的东西越多,解题技巧钻研得越精妙学生解题的能力越强,事实上,教师用这种理念去训练考生解答病句的解题能力是对考生能力的弱化,教师应尽可能给足学生探索的时间,让考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思索,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渗透自身的情感体验、理性思索、艰辛、探索,甚至是失败的痛楚,这样,才能把知识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把技能化为解题灵性。
  其实,教师尽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病句,给足学生独立探索以及讨论的时间,考生在具体的探索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立解题的能力。高考不是一种兵团合力作战,而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深入敌后孤军作战的能力,考生在考场上不可能凭借任何参考资料,也不可能有教师的指点,而这种能力形成的最佳方式正是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融入考生自我体验、自身感悟、独立探索而形成的一种解题能力的教学方式。
  当下高考病句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代替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取消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好不容易找出的几道典型的病句题目,未经学生独立思考,反复讨论,教师急于求成,便以报答案的方式指出了各句的病点,教师把学生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关键一环给代替了,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考生解题的能力便胎死腹中。
  
  四、重病句知识的复习,轻分析思维的训练
  
  许多教师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死死盯着六种语病类型及相关的知识点,从未适当放开,未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语法分析的角度定位高考病句复习的策略,因此,考生备考的效率低下,解题能力不高。近年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淡化甚至放弃语法教学,即使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也是蜻蜓点水,致使许多学生基本的语法知识欠缺,更谈不上语法分析的思维与能力,一旦遇到语法渗透的题目,便茫然无所适从。
  例: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了计算机室,语言教室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答:在_________加上_________
  (2002年全国高考题)
  仔细地分析上面的题目,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语言连贯题,但实际上考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知识,属于语法范畴。“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是一个名词性短语,放在两个独立成分的中间,没有任何附着,从而导致语句前后不连贯,即使有部分学生知道该短语“缺少必要的语法填充性词语”,却不知道怎么填补而使语句搭配连贯,实际上反映了学生语法分析能力的缺失。
  如果在病句复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语法分析的思想,便可居高临下提纲挈领,分析解答病句时便可有理有据得心应手。
  
  万仲永,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建始。本文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