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考议论文写作怎样快速开头

作者:王尔军




  应试写作,对写作速度的要求是很苛刻的。据调查,高考过程中考生用于作文的平均时间仅仅45分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一篇近千字的作文,实非易事!所以,“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快速成文方法成了每位考生的希求。
  快速成文,除了功力深厚,才思敏捷外,还是有技巧可言的。“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在众多的技巧中,能够快速开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开头呢?
  我国南宋学者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这种说法很形象地阐释了开头的艺术特征。概言之,它有三个特点:简明、短小、漂亮。简明,就是开门见山,尽快让读者了解文章的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短小,就是语言干净利落,文字简洁明快,一般不超过100字;漂亮,就是彰显文采,体现艺术性。正如明代诗人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好的文章开头,也应如此。
  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每个考生心里都要了解几种实用的开头方法,才能在模仿和套用中走向实战。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些都是我们练习写作的捷径。但是,考场作文写的又好又快的那个人,却不一定是懂得方法最多的人。有时候,会的方法多了会更加难以取舍,在犹豫不决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不如熟练掌握2-3种实用的方法,理解透了,运用熟了自然就快起来了。
  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学的开头方法。
  1、“休闲”式
  所谓“休闲”式,就是人们常说的“顺式开头”,即直截了当引入话题摆出观点。常见的操作模式是:话题(或材料)引入+论点。就如同大众休闲服饰一样,平易、自然。在写作实践中,最易理解,最易掌握,最省时间。对于写作基本功一般的同学或者在考场剩余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是一种保底的开头方法,也是所有考生都要熟练掌握的方法。
  例一: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取得显著成绩。这,又一次极好地证明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这个真理。
  例二: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给了我许多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其中之一是:失败后要不怕失败,正视失败,不懈努力,才可反败为胜。
  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
  2、“婚纱”式
  婚纱无比华贵魅力,为丽人增色。而婚纱本身却常常是租借得来的。“婚纱”式开头就是人们常常使用的“名言式”、“引用式”开头方法,考生通过引用他人精警文句开头,达到迅速打开思路,丰富文章表现力的目的。具体的操作模式为:名言+简析+主旨。
  例一:“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用它描摹某些习惯的恶毒,这是很恰当的。有些习惯实际就是积久的惰性,它不啻于民众的鸦片。
  例二: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思想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清如许”,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这就是所谓“活水来”。没有“活水来”就没有“清如许”,所以,一定要“搞活”。……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加强论述的权威性,先声夺人。从某种角度体现了作者的阅读面,增添了文章的书卷气。喜欢这种开头的同学就应该在平时多读书,多摘抄,多记忆。应用时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3、“时装”式
  时装大多艳丽雍容,华贵典雅,很能点亮观众的眼球。“时装”式开头即人们常说的“比喻式”、“铺排式”、“文采式”开头法。对于有文采,语言富于表现力的同学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常见的操作模式是:修辞句式铺排+主旨。
  例一:小鸟要飞翔在蓝天,需要有一对翅膀;实践要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的翅膀。
  例二:茫茫大海上,一船正劈风斩浪而行。目的地:彼岸。靠什么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人生征途,遥不可知。人生目标的追求,如何才能不迷路?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
  议论文的结尾方法也很多,如“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式,“言为心声、呼唤号召”式,“引用佳句,多姿多彩”式,“抒情议论,诗情画意”式等,请同学们自己揣摩练习,这里不再赘述。
  一种技能,从理解到运用再到形成技能,必需经过长期的练习。写作更是这样。开头结尾的好方法很多,好做法也很多,古语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不断练习,不断揣摩,才能切实理解某种做法的精髓,才能在实战中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创作出更多更快、更独特、更适合自己的开头样式。
  
  王尔军,语文教师,现居河北滦平。本文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