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巧记文言释义的新方法

作者:徐晓玲




  不管是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实词,都觉看起来枯燥乏味,记起来丢三落四,理解起来张冠李戴,用怎样的锦囊妙计才能让自己记得快,记得牢,记得高兴呢?我这儿呈上多年积累的锦囊妙计。
  1、编顺口溜。“而”,这一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颇高。它除了可以做第二人称代词、语气词外,难记的是它做连词的用法,有八种之多。我根据这些用法的谐音,编了一句顺口溜:“陈弟因目病转休假”(一个姓陈的兄弟因目疾转而休假了)。细细说来,就是:承接、递进、因果、目的、并列、转折、修饰、假设。大家一听,即会觉得好玩,热情大涨,一定会很快记住“而”字的诸多用法。而且,无论多久以后,只要一提“而”,你的脑海中一定会蹦出这些本来很难记忆的条目。
  2、借用成语。很多文言词语在文言文中一经出现,便成为经典,沿用至今,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和熟语,为何不利用这些成语来帮助自己掌握文言词汇呢?例如:“因”在文言文中用法灵活,词性繁多,不好记忆。我们可以借助成语。如现在含“因”的成语有“因人成事”,“因事利导”,“因枯变荣”,“因噎废食”,“因风吹火”等,可以据此推出“因”作介词时的义项有“依靠”、“依据”、“经由”、“由于”、“趁着”等,再根据“前因后果”可推知“因”作名词时的义项为“原因”。
  3、发挥想象。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句:“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其中的“适”为“封建时代女子出嫁”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此义项已弃置不用,“适”多为“合适”的意思,大家很难把“适”和“女子出嫁”联系起来。但当我们拆开这个字,发挥想象,就渐渐有了灵感:“辶”,意为女子走入婆家,“舌”意味着口舌之争,因为婆家人口众多,妯娌们、大姑、小姑一大堆,难免会有是非、口角,所以,“适”就可以很形象地和“女子出嫁”联系起来了。再如“归”,也有“女子出嫁”的意思,可这样想象:旧时女子之于娘家,迟早是将要泼出去的水,只有找到了婆家,才找到了最后的归宿,有了最后的落脚点。那么,“女子出嫁”后才算真正“归”了家,因此,古汉语中“归”字有“女子出嫁”之意。虽然这些字在造字之初,未必是因此而来,但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不知不觉就能记住它们的意思,那么适当发挥想象去理解词义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4、甲骨今用。“即”和“既”两个字长相相似,意思相近,大家很容易混淆。我给大家提供大学训诂学中老教授讲解的这两个字在甲骨中的写法及义项:这两个字的左边“艮”表示一锅正煮着的美味的食物,“既”的右边偏旁,它表示一只手正要离开这食物,因为这个形象旁的开口是背对着那锅食物的;“即”的右边“卩”,它表示一只手正伸着去取那食物,因为“卩”这个形旁的开口正对着“艮”这锅食物的。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已经”的意思,“即”表示“某个动作即将发生”的意思。只是在纸上比划一下这两个字的甲骨写法,并让学生注意这两个字右边偏旁的开口,这样,大家就会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很快区分“既”和“即”的不同用法,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5、巧记典故。大家在写“再接再厉”这个成语时,总是想当然地把厉写成“励”,其实,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典故:“再接再厉”,本是形容两只鸡打架时的场面。两只鸡愤怒了,喙是它们最锋利的武器,啄在一起此为“接”。数回合之后,喙不那么锋利了,需要在地上磨一磨,此为“砺”,所以此场面描述为再接再砺。后来随着汉语言文字的演变,“砺”去掉了“石”旁变成了“厉”,“再接再砺”写成了“再接再厉”,意思则为“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依然有着公鸡不懈争斗的影子。这样一来,屡记屡错的成语成了一个鲜活的画面,大家再也不会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而且知道了砺为“磨”的意思,举一反三地知道了“磨砺”的意思:摩擦、使锐利,比喻为磨炼。
  6、借用对联。给大家介绍一则对联:琴瑟琵琶八大王 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 鬼鬼左边。大家可能不明白“魑魅魍魉”的意思,但见了鬼字在左边,想来此词也不是什么好词了,一查,果真不错,意为“各种各样的坏人”。除了对联对仗工整外,文言中经常出现骈偶句式,使文章气韵贯通,铿锵有力,如果不明白其中的某个字之意,可参考与此字相对应的上名或下句中词的用法。如:屈原《离骚》中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作何解呢?大家可以顺着上句“用”字来推测,“用”为“任用”之意,“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一翻译,果真如此,“忠臣不能得到任用,贤才不能得到重用”,屈原以这样两句话表达自己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愤慨。
  
  徐晓玲,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