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关于语文诗化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冯爱军
鉴于此,我认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应多一些诗意,多一些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能够像春风化雨一样,起到润泽、诗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学生具有诗化的人生。
一、语文的诗意与诗化的内涵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鲜花的点缀,荒凉而了无生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意境界之时。
什么是诗意呢?我们可以作一个大概的了解:诗是美的,存在于意境中;诗是创造的,一诗一境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是谈天气;“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雨雪,能饮一杯无”不是留短简。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火花。语文的诗意是什么?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是对《红楼梦》的崇拜,是对《西游记》的迷恋;语文的诗意是大江东去的气势,是怒发冲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烟的雄浑,是小桥流水的婉约;语文的诗意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是中国人审美性格的精灵,是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语文的诗意是引领学生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只有了解了这一切,我们才能在教学时进行“诗化”,让“诗”的“分子”隐现在课文中,使我们的文章有诗一般的美丽、诗一般的凝练、诗一般的激情……
“诗化”是指学生在进行较为丰厚的诗意文章的阅读、欣赏之后,将“诗”的诸多“美”予以化解、渗透——内化,在学习、创作其他文学作品时,再迁移表现出来——外化。诗化的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诗意,内化、升华师生的灵魂。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让孩子们快乐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课堂的诗意境界:收获那种让人喜之不已、爱之不尽的情趣,收获那种让人思索、耐人品味的情味,收获那种含蓄而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收获那种高昂而豪迈、旺盛而坚定的精神……总之“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二、诗化教学营造诗意的天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我们对教学达成共识:那就是教学应当是智慧的、情感的、开放的、诗意的体验过程。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诗意的熏陶和滋养,内化、塑造、提升灵魂。
1、诗化教学情境。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设计情境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意的语言,不但能够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教材诗意地盛开在孩子们的心里,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如在开始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奇思妙想”的学习时,我作了如下的导入:“浩瀚的苍穹曾经引起我们古老的祖先多少联想,无穷的宇宙曾经带给我们睿智的先人多少想象,今天就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一起走进‘奇思妙想’的世界。”
2、诗化课堂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规范、严谨,更要文雅、精致,最好能字字珠玑,充满诗意。上课的时候,我们应斟酌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和颜悦色地和学生交流、探讨。无论学习哪一篇课文,无论进行哪一种训练,我们都应力求通过自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提升,使学生的语言形象化、优美化。学习《三峡之秋》时,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开始的”为开头,仿说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变化的特点。有学生说出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芦苇,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风吹得它们企图四处逃窜,可是,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倾听着诗意的语言,师生都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之中。
3、诗化范文朗读。
新课标强调“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反复诵读是积累美文佳句的绝好途径。古诗创作之初皆可吟哦,古词曲本身即入乐而歌,新诗具有音律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其它文体的中外名篇也充满着诗情诗韵。所以,低吟浅哦的回味,真情迸发的诵读,甚至像艺术大师声情并茂的表演,都应成为诵读的恰当方式。语文教师应倡导名家名篇诵读之风,让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韵律中体会范文的音乐美感,从迂徐、低沉、热烈、昂扬、凄凉中感受文章的情韵,并逐步学会用声音和态势语言立体再现诗情诗意。我们一齐读《再别康桥》,一齐沉浸在梦一般的意境中:“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们一齐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就这样在诗文的国度里酣饮、沉醉。
4、诗化美文品味。
新课标强调学生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师生解读文本时,思维应多姿多彩,充满灵动之气。“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灵气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师应引领学生透过文本语言,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领悟人生的价值意义。我带领学生品“枯藤老树昏鸦”的孤寂,品“杏花春雨江南”的秾丽;我带领学生品《幽径悲剧》,品季羡林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我带领学生品《紫藤萝瀑布》,品宗璞先生砥砺人生的精神……面对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那一个个不灭的灵魂,怎能说教?品味诗文,涵咏其中,又怎能不动情?
三、诗化教学需要诗意的老师
“吐纳英华,莫非性情。”语文诗化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知识功底、高深的艺术修养、激情昂扬的生活态度、进取不止的人格精神。教师的诗意的精神内涵来自于他远远阔大于语文学科的文化涵养,来自于他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情怀。
1、诗意的语文教师应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无论语文教学如何改革,对语文教师本身的要求都会不断提高,其在课堂上的导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教师自己都俗不可耐,没有应有的诗意与情致,要想达到语文课堂的诗意化,那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望洋兴叹罢了。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有较为渊博的知识。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够以自己的儒雅、自己的博学和自己对生活的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意去熏陶学生,引导学生。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真正能够达到远离卑俗,注重修养,完善人格,追求诗意,从而最终触动学生的情感和灵魂,使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2、诗意的语文教师应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
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艺术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语文教师应运用娴熟的教育教学技巧,驾轻就熟,不落窠臼,别具一格,让语文课堂教学永远保持一种新鲜的感觉。同时,教师要富有教育教学的智慧,把握好课堂激情的最佳时机,使教学波澜迭起,收获多多。一个充满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师总是充满着想象,让思想的骏马奔驰在草原上,让一股灵动之气流淌在课堂里,回旋在作文里,保留在学生永久的记忆里;教师总是充满着感动,感动于挂在天空里的一抹绚丽的彩虹,感动于悬在山崖边的一条磅礴的瀑布;教师总是充满着激情,自己的心中时常蓄积着犹如岩浆般的滚烫的情,让每一个学生心底里沉淀的情发酵、释放。
3、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诗意地生活。
诗意的生活,是一种丢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的生活,是一种对学生、对世界怀着美好情感的生活,是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走向高雅、聪慧的生活。它能使教师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的和诗意的氤氲之中。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而“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一首诗”,语文就应更是一首诗;一般教师尚且需要“诗意的教育生活”,语文教师则更应诗意地生活着。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诗化教学。追求语文的诗意吧,追求诗化的教学吧!把充满诗意的青春激情还给学生,把健全人格的诗化生活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诗意诗情自由飞扬!让学生的诗心诗性自由飞扬!
冯爱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