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重新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者:温鹤云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笔者试以女权主义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在批判封建主义呼唤妇女解放中所倾注的心血。
  让我们先极简略地回顾一下,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女性所处的位置。毋庸置疑,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为女性鸣不平的作品不时出现,如历朝历代的弃妇怨妇诗,民间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如织女、白蛇、祝英台等,她们的不幸命运总是引起人们的无限同情;还有一些作品塑造了像花木兰、杜十娘、李香君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只可惜这样的作品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所占的比例仅仅是九牛一毛。中国文化中更多的则是教女性如何按照礼教,忍辱负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把一生都维系在别人身上;更多的则是教女性如何谨守纲常,做节女烈妇;更多的则是把一切罪恶都推在女性头上:纣亡国责在妲己,唐衰败根在杨贵妃,清灭亡罪在慈禧等等,真个是“红颜祸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思想经过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反复倡导,在国人的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连女人自己也以为这正是真理,这正是做人的纲常。封建礼教正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扼死了多少女性的精神,糟蹋了多少女性的性命。而鲁迅先生,这位从旧阵营里杀出来的斗士,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他在许多作品中都对旧中国妇女问题作了深刻的思考,痛入骨髓的鞭挞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精神迫害,尖锐犀利的批判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我们先来看《伤逝》中的子君。她曾是一个一心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的女子,涓生所谈的“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泰戈尔、雪莱……都像小溪一样涓涓流入子君的心中”,因而在涓生向她求婚时,就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道:“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为了爱,子君毅然放弃了还算是优越的叔叔的家,和涓生住到了一起,为了爱她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女性,也仍旧逃不了封建礼教思想对她的影响。婚后她不自觉地还是回到了旧式妇女的模式,只晓得一心一意的依靠丈夫,根本没有了自己。而丈夫涓生,一旦没有了工作,便视他曾经那么爱的子君为包袱,将子君推回家中的火坑,最后子君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鲁迅痛心的看到,即使是一个受过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女性,最后仍旧斗不过强大的封建礼教。
  我们再来看看鲁迅的另一篇小说《离婚》。小说的主人公是爱姑。她的娘家和婆家都是地方上有些势力的人家,两家联姻,经过三茶六礼定下,又用花轿抬来,应有的礼仪一样也不少,所以爱姑的腰板是很有些硬的,且她本人又属于大胆泼辣,敢于把公爹和丈夫喊作“老畜牲”和“小畜牲”的女性。由于丈夫姘上了小寡妇,爱姑家坚持和夫家斗了三年,娘家还来人拆了夫家的灶,可见爱姑还是有些“解放”的。但最后夫家有七老爷做主,爱姑终归还是要服从男人的裁决,不可能“拼出一条性命”“一起大家家破人亡”。虽然鲁迅先生在《离婚》中对爱姑毫不吝惜的赋予了自己热烈的赞颂之情,但他也清醒地指出了爱姑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礼教的根深蒂固和宗法势力的强大,别说一个爱姑,纵有十个爱姑,又奈“七老爷”何?
  《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是谨守礼教为亡夫守节的女子,而她的命运又如何呢?一个妇女,在封建社会本来就没有地位,处于最下层,而她又是个寡妇,其地位自然比一般妇女更低一层。她守着三岁的儿子,忍受着那些地痞流氓的侮辱,期盼着明天会好一些,谁知“明天”迎来的竟是儿子的死亡,“明天”对她来说只是个虚无缥缈的梦!单四嫂子是守节了,可守节带给她的只是无依无靠,只是遭人欺负,只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鲁迅先生在这里对封建礼教给妇女造成的戕害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和单四嫂子一样,《祝福》中的祥林嫂也是一个寡妇,可是因为祥林嫂被逼“失节”,她的遭遇就更加悲惨。让我们走进“祝福”时节的鲁镇,只见一派祥和、安宁,家家都准备福礼好祭祀祖宗,可善良能干的祥林嫂却在这个时候悄然死去。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读完全文,我们找不到一个直接的凶手,但间接的凶手似乎可以说出许多。可以说是鲁四老爷,正是他暗中交待四婶,说祥林嫂是个不洁之人,不能让她拿祭器;也可以说是四婶,正是她在祥林嫂拿祭器时的一声喝斥,使祥林嫂陷入绝境;亦可以说是祥林嫂的婆婆,正是她把祥林嫂抢回来,逼她做了再嫁之人(统治者谓之不节烈),让所有人看不起她;还可以说是贺老六的哥哥,祥林嫂的大伯子,正是他在祥林嫂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赶走了她;还可以说是柳妈,正是她那几句话把祥林嫂逼到了地狱的绝境……我们再细细的阅读,就会发现祥林嫂生活在一张礼教织成的无际无涯的大网之中,这张大网里没有爱情,没有同情,甚至连一点怜悯都没有;有的只是人们“又尖又冷”的笑影,只是经大家“咀嚼鉴赏”的悲哀,只是人们的冷漠、嘲笑、看不起!在这张网中,祥林嫂无论怎样苦苦挣扎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一个善良的女性违反了封建礼教所遭到的必然结局!
  在强大的封建礼教桎梏下,中国的女性,从子君到爱姑,从单四嫂子到祥林嫂,无论家境富裕的,还是家境贫穷的;无论是性格懦弱的,还是性格泼辣的;无论是守节的还是没守节的,都逃脱不了被人愚弄,被人遗弃乃至被人践踏的命运,这正是鲁迅先生用他的笔写出的血淋淋的事实!
  鲁迅先生在《我之贞节观》一文中,分析了封建统治者大肆鼓吹“节烈观”的险恶用心,先生对这种男可不守,女必须守之的“节烈”极为愤慨,他指出:“只有自己不顾别人的民情,又是女应守节男子却可多妻的社会,造出如此畸形道德,而且日见精密苛酷,本也毫不轻足。但主张的是男子,上当的是女子。女子本身,何以毫无异言呢?原来‘妇者服也’,理应服事于人。”他又说:“即如失节一事,岂不知必须男女两性,才能实现。他却专责女性;至于破人节操之男子,以及造成不烈的暴徒,便都含糊过去。男子究竟较女性难惹,惩罚比表彰为难。”在中国封建的伦理道德中,在中国封建的尊卑秩序中,妇女实在是毫无地位可言,毫无公平可言的,鲁迅先生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所以他热烈的期望:“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和强暴。”“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掩卷深思,历史已进入了21世纪。今天中国的女性再也不会像单四嫂子们一样了,但这决不是说不存在争取妇女解放,争取女性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权力的问题了。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有女婴遭到遗弃,女童不得上学,妇女遭到拐卖的事情,也仍有招聘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因而,妇女解放,任重道远!
  温鹤云,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