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语文教改的两个中心

作者:庞仁甫




  应试教育贻害最重的是语文,应试教育将最重的枷锁套在中小学语文教师身上。我们背负着升学率的沉重包袱,局促在封闭狭小的天地里,挣扎在支离破碎机械重复的训练题海中。辛苦,劳累,这些都能受。让人难受的是内心的不安:“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我们教的学生会怎么样?”一位在全国享有盛誉的特级教师,直陈语文教学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其实,每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都很清楚,中小学语文教学走在一味追求考试分数,磨灭学生才情个性,考试过后用处寥寥的死胡同里,语文教学在应试魔棒的指挥下,束缚、折磨、摧残着一代师生。
  中小学语文教学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语文教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修订语文教学大纲,重编语文教材,调整语文课程课时设置,推出新课程实施方案,调整考试命意着眼点等等,这一切,都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大幕已经拉开。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热切企盼着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我们理应把握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契机,跟上时代步伐,用自己创造性的工作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确立两个中心。
  
  一、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语文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师生命的延续。从语文教学的近期目标和终极目标来看,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我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独占讲坛,填呀灌呀,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包办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职责是服务学生学习,是引路人,是导航者;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只能败坏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热情,削弱学生学习能力,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死记硬背的死知识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只会死记硬背死知识的人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在引导学生获得继续学习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语文教学必须以听说读写诸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能力从来都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思维、交际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感悟得来的;仅靠机械刻板的标准化训练,也许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多得几分,但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学生终生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这无疑是一句空话。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我们才能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才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抛弃纯粹应试观念,我们才有可能迈出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革命性步伐。
  
  二、以生活为中心,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教学不等于语文课本的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课本和课堂的作用,导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思维定势;教师认为教会课本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认为学好了课本文章,学业就算成功。于是,学生教师被禁锢在课堂上,禁锢在对付考试的教材及教辅资料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在远离人类生活、社会生产、自然风光的狭小封闭的教育空间里,如何能培养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呢?
  语文,学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沃土,生活是语文能力的根源。打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把缤纷多彩的生活活水引入语文教学,无疑会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语文是工具,是一个人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学生不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就不能发现问题,就无法感知和思维,无法交际,就没有自己的语文实践,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辈先贤的哲理名言,昭示我们,语文学习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前辈先贤的语文实践成果,昭示我们,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和宝库。
  如何把生活活水引入语文学习呢?
  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置身生活激流,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思维资源,点燃思维火花,获得交际实践,进而长进思维、交际、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让他们与绿水青山、白云蓝天、大海、沙滩、田野、森林、泥土、池塘、小草对话,让大自然调节学生的性格和气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充分发挥黑格尔老人所说的“自然美的生气灌注作用”,让学生成为乐山的仁者,乐水的智者,从自然中获得丰富的思维资源。
  我们可以借助电化技术,让学生身在教室直面沸腾的生活:如西部开发、西气东送、反腐倡廉、环境保护、各国风云、嫦娥探月等等,这般鲜活沸腾的生活镜头,如能引入语文学习课堂,肯定会激发学生诸多思考、感悟,会给他们带来说和写的冲动与实践。
  如果说组织学生直接接触生活面对生活,需要许多外界条件,比如学校支持等等,不是语文教师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间接地接触生活,拓宽生活空间。我们可以把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精品名著引荐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和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产品,让他们养成天天看书,终生看书的高尚习惯。读书,让学生间接地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思接古今,视通中外,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不断扩充自己思维和语言的江河。
  读书对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格培养意义重大。学生阅读的过程,正是情感交流的过程,通情明理的过程。学生的情感需要交流,需要滋补营养,才能健康发展;人格的健康成长则需要丰富的阅历,书籍正可以提供多种间接阅历。阅读是生活的拓展,学生们可以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内通过阅读,获得无限的生活感受。阅读中学生会一次次受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刻的洞悉生活的本质;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过程。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读书会唤起学生对永恒和伟大的渴望,那是创造力的源头,是人类文明发展不竭的动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尽千方百计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才是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语文学习。
  树立以生活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念,就是要从本质上把握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解放学生身心,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组织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观察、采访、调查、阅读、思考、讨论、演讲、辩论、征文写作等等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如果让学生置身一个宽松、自由、自主、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内,把他们的目光引向生活,让他们置身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关心大自然,关心人类的过去,关心人类的未来,变封闭性学习为开放型学习,变枯燥单调的学习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最终使学生血液里流淌着终生受用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那么,我们的学生肯定会热爱语文学习,也肯定能够学好语文,我们语文教师才能够生活在明朗的天空下。
  
  三、归还时间,确保学生自主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学在确立以上两个中心的同时,还应归还学生时间。确保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才能让学生品尝学习的乐趣。这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压缩课堂讲授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从事观察、体会、阅读、写作、研究等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在全国语文教学领域颇有影响的山东高密一中语文试验室计划,把教材课文的讲授规定在一篇课文一课时内,无论这篇课文多长,无论这篇课文老师多么喜欢讲。这无疑是将时间归还学生的明智之举。华南师大附中保障“学生有种自留地的权利”,下午基本不安排统一授课,任学生自主参加各学科课外活动。华中师大一附中多年来每节课四十分钟,下午全部安排选修课、自修课和活动课。许多质量高有特色的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走出一条金光大道。
  当然,还有更多的学校沿袭应试教育老一套,垄断时间,封闭空间,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出发,想方设法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
  面对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面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改革创新路在何方?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需要教育系统上下左右全方位的配合,尤其需要语文教师更新观念大胆探索。我认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充分尊重并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自主地、生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实践,在自主探索的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这应该是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路径。
  庞仁甫,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浙江杭州。本文编校:程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