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文学作品中弱势言语的表达功效

作者:徐宏寿




  日常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动词、形容词在文句中的点拨,因为这类词在凸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人物思想感情方面常常起主要作用。比如我们在教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时,往往注意点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深”字的妙处:这个“深”字用得极好,通常而言的“深”字给予人们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用在这里应该是指草木长得多,长得高,含有茂盛之意。可是,细细品来,这个“深”字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却是一种野草丛生,破败不堪的景象。它既实写此时大自然的景况,又同时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春天来到了长安,但却看不到过去的长安繁荣热闹的春意,剩下的只是荒芜一片。作者通过这个“深”字写出了内心深深的悲痛。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的过程中几乎随处可见。然而,关注动词、形容词在文句中表达作用的背后,文学作品中相当多的语气助词、摹声词、副词和量词等由于含义指向不够明显,常被读者忽略而置于阅读的边缘地带(因其在阅读与写作中一般不显山露水,笔者姑且称之为“弱势言语”)。殊不知,这些词语也同样可以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和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一、语气助词
  老舍先生在《语言、人物、戏剧》一文中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语言要准确、生动、鲜明,即使像‘的、了、吗、呢……’这些词的运用也不能忽视。日本朋友已拟定用我的《宝船》作为汉语课本,要求我在语法上作一些注解。其中摘出‘开船喽!’这句话,问我为什么不用‘啦’,而用‘喽’。我写的时候只觉得要用‘喽’,道理却说不清,这就整得我够受。我朗读的时候,发现大概‘喽’字是对大伙说的,如一个人喊‘开船喽!’是表示招呼大家。如果说‘开船啦’便只是对一个人说的,没有许多人在场。区别也许就在这里。”老舍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喽”“啦”两个词看似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对象人数不同,选用的语气就不同,看似平常熟悉的一句话,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不加注意,还以为是一回事呢。
  
  二、摹声词
  在汉语有一部分词是摹拟事物的声音的,叫做摹声词或象声词。如“咯咯”摹拟笑声,“哇哇”摹拟叫喊声,“哗哗”摹拟流水声,“咚咚”摹拟打鼓声,“笃笃”摹拟敲门声,这类词给人以音响的形象感,用得恰当的话同样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样能够取得与动词、形容词一般的表达效果。
  鲁迅在《阿Q正传》里有一段描摹声响的文字:“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捡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小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阿Q同王胡比赛捉虱子,王胡捉得很多,放在嘴里发出“毕毕剥剥”的响声,而阿Q却没有捉到几个,而且“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也只是“劈的一声”,远没有王胡来得响。这里的摹声词运用得十分精彩,“毕毕剥剥”形象地描绘出王胡咬虱子的响声,王胡虱子捉得多,而且是连续不断地咬,所以才能发出“毕毕剥剥”的声音。而阿Q呢,只是“劈的一声”,因为只捉到一个,而且还是“一个小的”。这不同的响声,不但写出了阿Q捉虱子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不上王胡,而且还写出了阿Q嫉妒的心情,把阿Q的思想性格表达得极为生动而深刻。
  再看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有这样几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句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点点滴滴”不但写出了细雨的声响,而且衬托出作者愁苦的心情。大凡人在孤独寂寞的时候,“点点滴滴”的雨声将更增添人的苦闷和烦恼。与其说李清照在写景,不如说她在写自己的寂寞与凄凉的心情,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传达给读者的实际内容远远超过摹声词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读者通过联想似乎听到了这“点点滴滴”的雨声是怎样撩拨了作者愁苦的心弦。
  
  三、副词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有这样两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漫”是“随便”的意思,是一个副词。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对诗书应该是非常爱惜的,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漫卷”的,这里写他“漫卷”正反映出杜甫听到胜利消息时欣喜若狂的神态,他乐极忘形,以致使他一反常态,连最爱惜的诗书也胡乱地卷起。同时,这“漫卷诗书”的行动,也反映了杜甫归家的急切心情。他想到即将结束多年来飘泊流离的生活而要返回家乡,激动的心情自然难以平静,于是他“漫卷诗书”,似乎马上就准备动身返乡了。这个“漫”字所营造的情境是异常丰富的,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
  
  四、量词
  量词虽不是汉语所特有,但汉语中的有些量词带有一定的形象化和情感化,就使得汉语独具魅力了。当量词与名词配合运用的时候,可以把事物反映得具体形象。例如“一块云”,是说这云是块状的,有一定的厚度;“一片云”是说这云是比较薄的;一说到“一团云”,谁都知道这云是成团的。通过不同的量词,把各种云的形状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这是汉语精练丰富的表现。刘白羽《长江三日》有这样一段文字:“过了八百里长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蓝天”一般不称“道”,这里用“一道”来描绘“蓝天”,是因为在峡中看蓝天,不能把整个蓝天都尽收眼底,看上去也只是“一道”而已,这个“道”的量词便用得非常准确灵活。“浮云”用“片”来形容,写出了它的轻而薄的质感,也是恰当的。“一注阳光”的“注”用得特别精彩,“注”本是一个动词,是灌注、注入的意思,这里借用作量词,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不是一大片,而是成线状形地照在峭壁上,就像水一样地注射到峭壁上似的,一个“注”字写活了一幅奇特的美景,真使人赞叹!
  有些量词还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在语句表达上自有它特定的作用。比如用于“人”前的常见量词有十来个,其表达效果却各不相同。先就“人”的个体量词而言,最普遍的就是“个”,不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还是名人俗人、好人坏人,都可以用“个”来修饰。“个”仅仅表示单个数量,不带任何色彩。而“位”、“名”、“帮”就不同了。遇到你所敬重的人,就用“位”来修饰,如“一位老师”、“两位资深编辑”等;“名”则大都用于比较庄重、严肃的场合,也含有尊敬意味,如“爸爸是一名先进党员”;用“帮”来限定的,必定是令人憎恶的坏人,如“一帮土匪”、“一帮吃人的野兽”等。这些量词,色彩鲜明。再从“人”的群体量词看,常见的如:“班”,“一班好朋友”、“这班心灵手巧的孩子”,多用于计量好人,具有褒扬之意;“伙”,作量词有时是中性的,如“我们一伙人经常在一起玩游戏”,有时却有贬意,如“一伙流氓被警察逮住了”、“一伙盗车贼终于落入法网”;“撮”作量词时,常与“小”字联合,表示贬义,同时含有蔑视意味,如“一小撮反动分子又开始活动了”;“群、批、拨”三个词都是中性的,不分褒与贬,其中“群”多指聚集在一起的人,如“一群少年儿童聚在一起,踮着脚望着”;“批”一般是指同时出现或同时存在的人,关注“时间性”,如“一批外地游客来到北京”;“拨”则是北方口语,一般适用于口语语体,如“大路上走来了一拨儿人”、“他拉起了一拨子人马”……看似不显眼的量词如能在文本阅读中运用得法,照样能够使得情感与态度毕现!
  以上赘述,仅是往日的一点胡思乱想而已。结合平时的教学体验,笔者以为语文学习应该是要注重言语教学的。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言语表达效果时,我们不妨这样告诉他们:词语用得好不好,不在于它是实词还是虚词,不在于它是否华丽或花哨,而在于它是否能够把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精细入微的思想感情准确地反映出来;要努力揣摩文意,学会从看似平淡的言语材料中获取信息,领会言语材料中所表达的语气、态度、情绪与情感,从而正确、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徐宏寿,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本文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