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刍议

作者:葛维春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春日》诗中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如若把眼下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比作一场浩荡的充满生机的东风,那么作为必修课程自然延伸和拓展提高的选修课程就该是那万紫千红的百花。有着这万紫千红的选修课程的开设,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深入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与内容,也进一步充分领略到新课程改革的东风为语文教学吹来的勃勃生机。
  为此,我们试图就选修课教学的相关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显然,选修与必修课在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方面有着共性。虽然选修课程有五大体系,并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一目标又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但它与必修课在“课”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过程。选修课的内容不管如何新、如何编排,究其根本都是语文内容,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我们绝不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就抛弃原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当然,又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二单元有杜甫的三首诗《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这是很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古人丰富情感、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本中又有杜甫的四首诗《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抛离必修的那套教法,因为对诗意、诗情、诗境、读诗方法等方面的学习是共通的,但选修有着新的目标和侧重点,如果仅停留在必修教学中的水平,这是重复机械的叠加,而无新的质变,显然与选修的初衷相悖。因此,我们不妨可以将这两部分再加上《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的冯至的《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整合成一个专题,即《杜甫和他的诗歌》,利用专题的优势,把握好详与略(即重点学习一两首诗歌,其余一般阅读)、课内与课外(即详细重点的内容放在课内,一般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即难度大的放在课内、难度一般的编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边学边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
  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而是选修课程的教学比必修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二、选修课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并符合学情需要
  
  高中新课程的一个理念,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同样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自然也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很自然,个性化是选修课教学的核心之一。在内容上,学生可以自主选修某一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是以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如: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的同学愿意从应用性目标去研究其中的古代汉语言现象,有的同学从审美性目标去研究诸子文章的不同的思想美与艺术美,有的同学则从探究性目标去探研诸子各家的思想差异……显然,选修正是因为学生有所“选”,才能有所“修”,从而体现选修课“选择性”的特性和课程开设目标。
  当然,教师也有可能根据需要去统一组织学习,这就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例如,选修《<史记>选读》,教师根据需要,先制定一个总体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每个框架再设置具体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的积累与整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保证学生能自主流畅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任务;“问题探究”重在探索作者和传记主人公的道德品格、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更多关注作品的人文性和艺术力,从而让学生汲取营养,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读传统作品;“活动体验”重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其中,针对第一个目标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内容,统一组织学习,这样便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评价;而针对后两个目标的学习,教师可设置多个选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也可让学生(包括个体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自行选题进行探究。
  在坚持个性化的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还要符合学情需要。在内容上,选修教材的编者多为在某一专业领域大有建树的大学资深教授或著名学者,这使得教材专业性强,内容精深、系统,未必完全符合高中学情。同时,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且高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杜绝一视同仁地开展教学,而是应量力而行,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要适度删减,与此同时,可开发适合本地本校学情的教材作为学习内容。
  选修课内容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选修内容作出取舍。教师牢记选修只是提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个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
  
  三、选修课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要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性质。自然,不同的模块系列,其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应有一定的区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见,学习方法与过程的选择性与个性化也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和“新闻与传记”系列,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选择模拟现实情景、实地调查访问、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比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课文品读[1.课文探珠(理解诗文局部问题)2.含英咀华(鉴赏诗文局部手法)3.论辩擂台(引导对诗文的争鸣)4.读后随感(读诗文后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拓视野(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借石攻玉(援引对诗文内容进行引申而写的文章)→联读新得(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再比如“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可以将重点放在论著内容和观点的解读与探究上,通过阅读感知、质疑有惑、探查讨论、思考研究,在阅读、交流、辩论、答问、汇报、展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引起争鸣,开阔视野,积淀底蕴,增强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至于选修Ⅱ,由于更多地结合实际,使得内容更加灵活、综合性更强,因此,学习方式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性,体现更鲜明的个性特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