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破解古典诗词用典之秘

作者:杨承静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了用典的一般规律。一般而言,注意以下几种情形即可理解用典后表达出的新义。
  从典故的性质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即引用既往故事(神话、历史故事)来类比现实,引发联想,使语意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来明证事理,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一、“用事”:分“直用”、“活用”、“反用”。
  1、“直用”即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一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得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白居易《琵琶行》中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2、“活用”即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秦观《鹊桥仙》,全词引用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词人不落前人窠臼,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故事,赋予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内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洗嗟叹悲戚之态,突出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珍贵,从而引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命题。显然,词的立意较之于《迢迢牵牛星》,胜出一筹。
  3、“反用”即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二、“用辞”:分为“借用”、“活用”、“反用”。
  1、“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诗句,赋予新的意境。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愁绪。曹诗借用此句,其义早已超越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她更丰盈的内涵。“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心志,诗人再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原诗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展现出一派和乐融融的欢宴嘉宾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描画的图景。两处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欣,其思贤若渴的心迹,便也昭然于笔墨。
  2、“活用”即把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辞语,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和色彩的艺术语言。
  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前者出自杜牧《赠别》中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后者出自杜牧《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词人活用杜牧诗句中的辞语,以彰显杜牧出众的才华,紧接着的“难赋深情”,则暗示了现实的扬州,就连杜牧也难摹其状,扬州之凄冷可见一斑。
  3、“反用”即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辞语,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草就随着它的意愿衰败吧,这里的秋色实在耐人寻味,“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即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诗人招而不归,甘心隐居山林,其情可圈可点。
  总之,典故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特别是诗人引用后,或深沉浑厚,或含蓄宛转,它蕴涵着诸多的弦外之音。在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中,了解这些典故的渊源,揣摩典故所赋予的新的意韵,可以体味到诗词的语言的奥妙,品尝到诗词的无穷魅力,从而真正走进诗词所创设出来的艺术之境。
  
  杨承静,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