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作文指导

作者:王先海




  [学生习作]
  遗失的美好
  吕 玮
  从甲骨文到铅字,从四大发明到“嫦娥奔月”,悠悠岁月,大浪淘沙,漫漫五千年文明,文化积淀丰富而厚实,文化气度磅礴而傲然……
  然而,从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到加以炫耀的洋泾浜英语,现代文明如那脱缰的烈马,横冲直撞,盲目地冲向远方。殊不知,在张扬所谓个性的同时,丢失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物——“非物质文化遗产”。
  茫然四顾中遗失了平仄的韵律及和谐的章法。古代的诗词曲素以韵律美而著称,字词的选用更为精确严格,贾岛曾因“推敲”二字而传为佳话,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二十多次的删改堪称典范。而如今一些高产作家的作品里,语句不通、语意不明、滥用标点等明显错误比比皆是,却堂而皇之地攻城略地般占领了泱泱文化大国的各大图书市场,回味隽永的词句在浮躁的人们心里渐行渐远……
  踯躅徘徊中遗失了古老的文化和传承的文明。当西方节日的地位与日俱增时,中国传统节日陷入了低谷。圣诞节、万圣节成了年轻一族必定会狂欢一把的日子。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挤到不为人知的角落,湖北某一地区盛行“屈原牌”用品,而当记者问及屈原的历史,那几个纯朴的商人竟然脸色泛红,闪烁其词,一句“卖得好”胜过了一切。五千年的积淀和传承荡然无存,灿烂夺目的中华文明黯然失色。
  盲目追随中遗失了精深的智慧和质朴的品格。抄袭他人作品的行为更是屡禁不止,当那些“名作家”们将“借来”的作品心安理得的填入作家栏,并将申报表投向作家协会时,“刚直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愁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中国文人的刚直坚韧,中国脊梁的凛然正气只能在强势高压的缝隙里苟延残喘。
  终于,踉跄中的中国文化放慢脚步,开始内省观照:驻足凝望,要寻回那流觞曲水的诗韵情趣;驻足凝望,要寻回那人月两团圆的美好祝愿;驻足凝望,要寻回那“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不羁气概;驻足凝望,更为要守护那空灵澄澈的心灵之树。
  国家新颁布的假期方案里,中国传统节日已有了应有的地位。在各地区举办的文化艺术节上,传统民间艺术种类轮番上演,各显所长。中国风的歌曲唱遍大街小巷,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音乐呵!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走进课堂,进入教材。古今圣贤们的鲜活的人生经历,丰厚的人生体悟,穿越沧桑巨变,让生命的厚重与责任代代相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中国文化的脚步正逐步回到正确的轨道……
  让我们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锐利的目光,保持敏捷的身手,重拾那些遗失的美好,在传承与开拓间突现民族文化的内蕴,在更为强大的力量支持下奋勇前进吧!
  愿中国文化在心中永驻,愿世界的东方永远“风景这边独好”!
  [简评]本文主要特色有二:其一,立意高远,思路清晰。主体部分从词章形式、传统文化到精神品格三个层面,层层深入,论证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思想较为深刻。
  其二,语言富有诗意。文章运用拟人、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赋予传统文化理性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丰厚了文章的意蕴,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王先海,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晓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