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课堂教学切入法探微

作者:吴颖锐




  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以形成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恰当的切入法,能有效的引发学生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的切入法呢?首先要有科学的教学思路,即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阅读教学不是架空的分析,应该是与学生认知情况水乳交融。何时讲?从何处切入课文?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灵活应对。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哪里有障碍,哪里有疑难,哪里有认识断层,哪里有思考的兴奋点等等,无一不清楚,并能针对这些情况选取教学切入方法,规划教学步骤。其次,还要特别注意教学的几个关键点,如教学的重点、难点、停滞点、学生的疑惑点。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解决了关键点,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切入的角度”,二是“切入的方法”。
  
  (一)选准切入角度
  
  一个好厨师,拿起一块食物,他会从最关键的地方动刀切入……一位教艺纯熟的老师,讲授一篇课文,上一堂课,也会精心地选好角度,找准切入口。
  1、抓住关键词句切入
  一篇文章要理解的词句很多,只有抓住关键词句切入课文,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和精力一下子集中在课文的要害处,把握主要矛盾。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只要抓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关键句,就能领会作者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真正目的。因为“人和”即为“多助”,而“多助”就必须“得道”。由此可见,作者强调“人和”的意图也就是提醒统治者:要得天下,就必须施仁政,顺民心。又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可抓住“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关键句进行研讨,把它渗透到宁静的月色、宁静的树影、宁静的荷花,以领会作者反衬手法的妙用,进而认识到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对社会的一种批判。
  这一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结合文章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有些课题即为关键词、句,就可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如:《雨中登泰山》中的“雨中”一词,《变色龙》一课中的“变”;有些课文的中心词、关键句在文章中间,教师就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展开讨论,在寻找过程中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布局谋篇上的特点。总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关键词、句,以它为纲、为核心切入课文,达到顺藤摸瓜、辐射全文的目的。
  2、从学生感兴趣处切入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前者是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使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可见,课堂教学既要重知识,又要重情感态度。而从学生感兴趣处切入课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师可这样切入:“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中有一句‘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手’表现了梁山英雄对朝廷、对地方官僚恶势力的坚决斗争。那么,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重拳出击,这就反映了他们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本课写了鲁智深几次出手,轻重有何不同?为什么?”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强,遇事想刨根问底,从这样一个问题切入,吸引并启发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执教《孔乙己》一文时,一般老师都不会把孔乙己的手作为切入口。但把它作为切入口,视角独特,往往能激起学生兴趣。孔乙己的手能“写得一笔好字”,可见是一位文化人的手,但这只手却只是“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这又是多么可怜!不仅如此,孔乙己的这只手因为“好吃懒做”,只好“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乃至到了后来,“仍旧是偷”,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只好“坐着用这手”走路……由此看来,孔乙己的“手”就像一面镜子,不单映照了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把他作为执教《孔乙己》的切入口,就会使学生意兴盎然,对孔乙己形象的把握,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总而言之,能激起兴趣的切入口,一般说来,是课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最精彩的地方,最令人感叹、动情的地方;有时虽然看似不起眼,却又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部分。
  3、从文章的亮点切入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一亮点切入课文,使学生体会文章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以及每一层用词的精妙。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亮点比比皆是,每一篇文章的亮点也各不相同。教学时,教师应选取那些独具特色的亮点切入课文。精美的语言、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深沉的情感、巧妙的构思……这些均可以成为选取的内容,教师如果不加取舍,逐一讲解,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成了“满堂灌”的翻版。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取舍文本,恰当定位讲解内容,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解读全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发生在邹忌家里的小故事,也是引发邹忌讽谏的缘由。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体会妻、妾、客在回答同一问题时的口吻和心态。这三人的回答看似差不多,实则有差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语气强烈,一个“甚”字传神地表达出妻子对邹忌发自内心的爱慕之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相比较,妾的回答就少了几分真情,添了几分敷衍、畏惧。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不若”代替“何能”,反问句变成了否定句,意思相同,但语气减弱,纯是逢迎之辞,语气平淡而虚伪。三句简短的对话却神态逼真地映射出三人不同的身份和心理,是《战国策》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典型例子。教学时,教师应抓住这些亮点切入课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
  
  (二)注意切入方法
  
  对于教学切入的具体方法,并没有固定模式,在教学实际中具有很大的实践性和灵活性。只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起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效果的方法均可,现简略言之。
  1、通过提问、质疑的方法切入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启迪学生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不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教学就没有生命。而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启始于疑问的。设计巧妙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集中注意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提问:“一对夫妇日思夜想盼望着自己远在南美洲的亲弟弟回家,可当亲弟弟真的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他们却视而不见、躲之不及。这是为什么呢?”设下这一悬念,唤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增加吸引力。教《孔乙己》,可将丁举人与孔乙己相比,两人同为读书人,为什么一个成了吃人者,另一个却被人吃?这样因势利导,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质疑,则更能启发他们不迷信课文的权威,深层次的探究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达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更高境界。讲读《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从标题中“忘却的记念”之间的矛盾关系提问,“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但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呢?从此切入,一下子就会扣住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们通过学习课文,把握标题的深刻含义,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就无可怀疑了。
  2、用比较的方法切入
  比较的方法是人们辨别事物特征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用比较的方法切入课文,同样能收到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整篇课文的效果。指导阅读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让学生背诵他的另一首同词牌的词《沁园春·雪》,分别听两首词的配乐朗诵。因为所诵词的不同,所配的乐不同,学生一下子就被配乐朗诵的不同意境所吸引,开始感受到两首词的“境”与“意”的迥异:《长沙》写的是南方的景,秋天的景,抒发了革命青年的豪情;《雪》写的是北方冬日的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空前伟大的抱负。这样,对两首词理解的深刻性和鲜明性便通过这一比较而获得。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切入法也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做一个教学中的“有心人”,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省时高效、趣实兼备的切入法,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
  
  吴颖锐,语文教师,现居湖南长沙。本文编校:艾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