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作者:胡建亮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活力。但是,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课堂效果才会显著,教学质量才会提高;用得不好,便会弄巧成拙。关键是要处理好下面的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语言文字媒体与视听媒体的关系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就像一块玉难免有瑕污,一块金不可避免有杂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的长处是信息包蕴量大,留给接受者思考、想象的余地多,而且简便、快捷、自然、灵活,缺点是间接性,因为语言文字是生活和事物的概括和提炼,它提供的信息需要接受者自己去理解、体验、领悟,不如视听媒体那样直接、强烈。视听媒体的不足在于一览无余,不如语言文字底蕴深厚,有充分想象的余地。但它以线条、色彩、音响、旋律、动作、图像等有质感的材料为中介,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风貌,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给学生以鲜明、强烈的影响,可以很好的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它给学生大脑全方位,立体感的刺激。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自然是文字媒体所难以企及的。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学习语言不用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多媒体实质上是把文本重新包装成新的可视可听媒体,使学生感官得到愉悦,就像网络与电视等一样,迎合了大多数人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的追求。视听媒体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认知语文教材,从最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训练起,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的习惯。也就是要重视文字媒体的作用。如果一味强调多媒体课件的优美,而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这种做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它使语文教学的意义丧失殆尽。语言文字虽然表象上稍显单调,但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有声有色的、有情有味的。电视剧《西游记》拍得再好,也不如原著写得精彩。所以说,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才能真正吸收到营养,仅通过多媒体并不能很好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运用视听媒体并不排斥文字媒体,但也不能固步自封,运用语言文字而排斥视听媒体这些新的事物,而是要把两者恰当地和谐地结合起来。视听媒体是为文字媒体服务的,弥补了文字媒体的不足。具体体现在:在编制课件过程中,首先要想到它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必须符合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有益于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并且具有科学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把它与课本内容紧紧相连,将生活本身、事物实貌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语言文字媒体与视听媒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帮助学生更生动、更具体地体验文章内容之深刻和语言之精妙,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
  
  二、文学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关系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中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篇章,特别是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更为强调的是它的人文性。文学是与人息息相通的,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保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营构特殊的人文语境,促进人们人格的拔高和发展。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多媒体课件,则强调要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内容要反映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事物,画面构图要匀称,变换连贯,流畅合理,在光线与色彩上要明暗适度,调配恰当,使观者舒适,在语言与音乐上,要避免噪音,音乐要与景物、动作相配合,语言要抑扬有致,使听者愉快,从而收到教育效果。因此运用多媒体时,特别要注意将文学审美与艺术审美相结合,不可偏颇。如一位老师在讲《长征》时,用多媒体动态地展出毛泽东的亲笔书写稿《长征》,既增强了文学性,又提高了艺术性。但如果单纯用多媒体来图解课文,便会扼制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有这样的一个关于《草原》的课件。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把草原上许多图片一一呈现给学生,达到几十张之多,对草原景色一览无余,这的确做得很细,但却使得课文中原本很优美的句子变得毫无生气。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文字本身的阅读尽情地展开想象,想象草原那碧绿的天空,一望无垠的草地,成群的牛羊,如玻璃带子般的河流。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探究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从中体验各种情感,才会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并培养其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单纯地进行“汉语”教学。若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一味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大量背景材料,或对课文词语、段落结构、逻辑关系等作出形象的解释,力图使学生读懂文章,这并不能让学生达到对文学的感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人文的熏陶。因此艺术审美要建立在文学审美的基础上,不能为了艺术而牺牲了作品的文学性,更不能像上面所说的盲目的艺术性,要围绕着文学性来作适当的艺术处理,拓展开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
  
  胡建亮,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湛江。本文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