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点突破课例

作者:纪 勇




  我给学生说:“欣赏小说,如果能找到一个通贯全篇的突破口,一点即通,全篇即活,即可势如破竹,触发感悟,便会思如泉涌。”学生既兴奋又疑惑。我见已经吊起了学生的欲望,便说:“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试着寻找一个突破口,达到欣赏全篇的目的。”学生开始阅读,寻找自认为可以突破的口子。七嘴八舌一阵后,交流。学生谈出了各种意见,我在简要评价后,抓住两位同学说的“伽西莫多奇丑”和“爱斯梅拉达奇美”两点入手,引进“比较”的概念。请学生抓住这奇丑和奇美的比较,深入研读文章。研读前我做了点提示:“所谓‘比较’,就是运用相关联系思维对作品进行相关分析,以达同中求异,异中显同,深刻认识作品意蕴的目的的方法。比较,可以有内部比较、外部比较之分。外部比较,主要指不同作家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等;内部比较,只指同一作品内部的比较。我建议今天咱就用内部比较法来欣赏课文。”
  接下来,同学们进入文本研习状态,先是静悄悄的读书,细心时能听到笔画纸张的声音,一会儿便有细细的交流谈话声。我看读得有一定深度了,便说大家可以自由交流,并不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给予一点点拨,如比较要选好角度,要变化角度,作品中不同人物可比,其实同一人物外在和内心、此时与彼时也可以比较等。学生讨论一阵后,我们一起提炼了以下内容,作为学生研习的结果:
  就节选部分而言,伽西莫多是核心人物。以他为轴心,有六重对比。第一重是内对比,即人物自身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的对比。他的外表是极其丑陋的,他是“聋子!独眼!驼背!怪物!”,人们从他“奇丑的脸上”“只能看到一个野人或笨人受惊后的表情”,他“脊背像圆拱顶,两腿像弯曲的柱子”,胸脯“突起”,肩膀“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然而,就是这个“可怜丑恶的家伙”,有着人的善良的本性,他在受刑时表现出超人的顽强和忍耐,可在爱斯梅拉达给他送水喝时,他“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这是感激的泪水,是人性的泪水。他后来拼力保护爱斯梅拉达,把邪恶的克洛德·孚罗洛推下高楼,他自己甘愿以死陪伴在死去的爱斯梅拉达身边。后五重是外对比。第二重是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的对比,一个奇丑无比,一个则美若仙子,然而,外在的不一样,却有着内在的一样,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伽西莫多受人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而爱斯梅拉达却以德报怨,在其受刑时,从内心里同情他,为他送上最需要的水,她的行动连伽西莫多最初也误以为是来报复他的。她的行动让伽西莫多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就连那么麻木的“看众”也受到人性复苏的启示,拍手叫好。第三重是伽西莫多与其养父克洛德·孚罗洛的对比,一个外貌丑恶,内心善良;一个则道貌岸然,内心自私阴险。克洛德·孚罗洛,可谓英俊文雅,但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在伽西莫多替他顶罪受刑时,他却不闻不问,装做没看见,“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第四重是在对待伽西莫多的态度上,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孚罗洛的对比,外表都是“美”的,而内在的心灵却大不一样。伽西莫多受刑,从渊源上讲,罪源在克洛德·孚罗洛,受害者是爱斯梅拉达;从亲情关系上讲,克洛德·孚罗洛是伽西莫多的养父,伽西莫多在为他服务,而爱斯梅拉达是“外人”,是受害者。但是,伽西莫多最需要关爱时,两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内心的美丑判然。第五重是对待伽西莫多受刑,爱斯梅拉达与围观群众的对比。围观群众对一个可怜人被打得死去活来,不但不同情,还起哄,嘲笑,辱骂,向他投石块、脏物,在伽西莫多求水喝时,无人理睬;而爱斯梅拉达却伸出人性之手,放出人性的光彩。第六重是围观群众前后态度的对比。在爱斯梅拉达送水之前,他们极显帮凶者、落井下石的丑态,而之后,又是一个180度大转弯,为爱斯梅拉达叫好。原来作者看似信手安排的人物,却处处处在相互对比的位置上,引发我们进行联想思考,推究作者所要表达的真谛。而这些内容的获得,都是借用比较的手法来发现的。
  大家见讨论如此有收获,异常兴奋。我问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大家似乎感到很满意,一时没有疑问了。我抓住刚才的话尾说:“作者处处对比,引发我们思考,推究作者要表达的真谛,那‘真谛’到底是什么?”是呀,刚才只顾兴奋,没有深究真谛是什么。学生感到了自己的缺陷,又陷入阅读思考之中。我启发学生说:“这些对比究竟表现了什么?这可能也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需要渐悟。所谓‘渐悟’,就是对一个现象,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把握,对一个艺术手段的欣赏,需要反复阅读,几经思考,逐步接近本质。比如刚才找出六重对比是一次性找出来的吗?不是。是逐步悟出来的。现在对每一重对比进行再感悟,看看其用意是什么。”
  学生沿着这个思路,逐步理出了感悟,我们一起做了一些归纳:
  第一重对比,让我们想到,外表的丑并不一定决定内在的丑,极丑与极美在一定情景下能够完美结合。但是,是不是、能不能由此推出外表美的人内心就一定丑呢?第三重对比,似乎在引人入彀。一个外表极丑而内心极美,另一个则外表极美而内心极丑。但第二重对比,却又否定了这种推测。爱斯梅拉达外表是极美的,而内心也是极美的,外在与内在达到了和谐一致。外在丑的也有内心美的,外在美的也有内心美的,内心的人性之美与否并不必然的与外在形象有关。第四重对比加深证明了这个观点,两人外在都美,但并不一定内在心灵都美。至此,我们发现,关于人性美的哲理思考,才是这一系列对比安排的真意所在。人性之美是内在的,它并不以人的身份、地位、外貌等等来决定。那么,究竟是靠什么来决定的呢?在选段中似乎也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另外两个对比,却使思考再加深了一步。爱斯梅拉达与围观群众的对比,让人想到一般人的善良、淳朴,往往与麻木、愚昧相一致。善良、淳朴,往往缺乏思考,导致容易相信,很会上当受骗;而麻木、愚昧,则往往被掩盖了人性,成为看客,甚至成为客观的帮凶。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可笑、可悲、可卑的态度,似乎是因为,他们觉得伽西莫多是干坏事的人,理应受到侮辱、惩罚。其实,深入一步思考,会发现这是一种人性的美被蒙尘的体现。爱斯梅拉达的人性之举,很快唤醒了他们的人性意识,于是,他们的转变就显得顺理成章。这种唤醒,还体现在伽西莫多身上。爱斯梅拉达的以德报怨之举,是极其自然的,这就是内在的素质,而恰恰就是这种内在的美,让伽西莫多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唤醒了他潜在的内美特质。人性美是需要以爱来唤醒的。把上述种种对比的意义综合起来思考,它启示我们:人性是错综复杂的,人性中的美与丑是相互冲突的,也是对立存在的,人性中的美是需要唤醒,是可以唤醒的,人们追求美是有希望的,人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
  在总结了课堂学习后,我按常例给学生提供了三则语录,供同学们品赏:
  一部文学作品,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听众新的反响,使其从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德]汉斯·罗伯特·姚斯
  语言作为人之表征,是人的生命的呈现,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生命的冲动、生命的激荡、生命的困顿、生命的觉醒,生命中所有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投射在个体的语言之中。——[中]曹明海
  没有立足点,书读得再多,它们也不过是过眼烟云,是手边的流云,是不住的东逝的流水。建议你们一边读一边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一边问“我该怎么做”,“我要做什么”。——[中]王一川
  
  纪勇,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波。本文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