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让古诗词考查更摇曳多姿

作者:徐友永




  《2007年新课标实验区全国语文中考试题精选》中的40套试题,无一例外的都有古诗词考查(实际上等于“古诗词名句默写”),足见各省市对古诗词考查的重视,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诵读古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在考察2007年各地中考卷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新题型,以期能改进古诗词名句考查的方法,使古诗词名句考查变得更“摇曳多姿”。
  
  一、2007年各地中考卷的古诗词题型
  
  从手头的《2007年新课标实验区全国语文中考试题精选》这40套试卷的统计看,古诗词考查题型大致有——
  1、接句式识记型
  这类题型40套试卷都有涉及,有接下一句或写出上一句两种类型。这说明它已成为古诗词考查的稳定性题型,既考查背诵能力,又考查了正确书写的能力。
  2、理解式记忆型
  有38套试卷考到这题型。如沈阳卷第4题⑦:《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这种题型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一方面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从记忆和运用的过渡,另一方面在于没有理解也就无所谓运用,而考查了理解也等于考查了记忆。
  3、情景式运用型
  如长沙卷第7题(5):“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他用了孟子“_______”和南宋词人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句子。
  这类题型的优势在于它既给考生提供了实际生活的情景,也使“活用”诗词的考查落到实处。
  4、联想式拓展型
  如江西卷第1题(5):白居易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在《观刈麦》中诗人也通过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类题型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而这是诗词教学必须培养的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考查学生诵读诗词的广度和深度。
  5、板块式识记型
  如山西卷第2题(2):初中生活将结束。忆往昔,同学相聚时,“_______,不亦乐乎(《论语》)”的情形历历在目;学习中,合作探究攻克疑难后,“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的体验还在心中;分别在即,相互赠言,用苏轼“但愿人长久,_______”固然能表达美好的祝愿之意,不如用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更能激励同学的奋发之情。
  这类题型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段,给默写创设了广阔的背景,不仅能较好地达到检查诗词学习的目的,也在无形中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活用”诗词的范例。
  
  二、古诗词考查新题型的展望
  
  汪潮说:“语言积累不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而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古典诗词,作为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觉得考查诗词的方法也不能停留在名句记忆的静止再现上,应该是动态的检验。尤其该提倡对诗词的整体理解、语言创新和灵活运用。除了上面已列举的5种题型外,下列方法也值得探讨。
  1、诗句接龙。这是从常用的成语接龙和古代风行的“诗词联句”启发而来的。《红楼梦》在前八十回里,大观园的诗社活动搞过五次,而“诗词联句”就有两次,即第五十回“芦雪广联句”和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反映这种形式已蔚然成风。要设置此题也容易,出一个诗句和说明规则即可。如题为:满城春色宫墙柳——(柳暗花明又一村)——(村南村北响缫车)——(车辚辚,马萧萧)——(萧瑟秋风今又是)——(是处青山可埋骨)。宽一点,则谐音也可。考查的不仅是积累的多寡、记忆的浅深,更是其灵敏性的展示。而靠老师的名句会餐以及学生的逐句过关定然是无济于事的,靠的是平时仔仔细细地品味和扎扎实实的积累。
  2、诗词仿写。就像仿句一样,仿写是创造性写作的第一步。以著名的“自君之出矣”为例子,首创者为建安诗人徐幹,其《室思》云:“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后人拟作便层出不穷,是仿写的最好“案例”。宋孝武帝刘骏作《拟室思》:“自君之出矣,金翠暗无精。思君如日月,回还昼夜生。”梁朝范云又拟曰:“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颜师伯又作:“自君之出矣,芳帷低不举。思君如回雪,流乱无端绪。”此外陈朝的陈后主和隋朝的陈叔达,唐朝的李康成、辛弘智、雍裕之和张祜等的拟作也很有名。这样的仿写是对诗词的再创造,是学诗的必由之路。
  3、诗词套写。诗词有其大致的格式,尤其以词最为明显。要学习,就先模仿。套其格式,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的学生套作《虚惊》:“日落西山夜暮,灯光闪烁如故。手中捧书笔,题海之中苦渡。无路,无路,不知题岸何处?”用其格式而易其魂魄,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胸中块垒,写出应试体制对学生沉重的压抑之感,是学生诗词套写的成功例子。
  4、诗词改写。将诗词作散文化的改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应试的环境里采用,或许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诗词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讲还只是语文教学中的点缀,就像文言文的语言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被广泛使用一样,要将诗词的改写上升到“大作文”的位置实在有点“天方夜谭”。但我们以为真正的诗词教学所对应的最佳的考查方式非此莫属。因为诗词改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一片新的天地,催生他们旺盛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给写作以诗意,培养浪漫的情怀和激越的诗情,为写作教学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诗教的温馨里,通过诗意的表达,可以给学生打下一个人文精神的底子,而这才是诗词教学的本质所在。
  在中考语文中,如何考查古典诗词,直接关系到如何进行诗词教学,更能体现对诗词教育的价值如何定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作有益的探索。在应试的环境里,这条路显得更为艰难,也更为必要。
  最后,想引用赵谦翔《无意插柳柳成阴》里的话,来总结我们的看法。他说:“所谓的无意插柳,是指平时的语文课堂和课余生活中,营造一种浓郁的诗意氛围;课上课间,不忘朗读诗、背诵诗;阅读写作,不忘玩味诗、运用诗;感悟人生,不忘联想诗、创作诗……激之兴趣,着眼于游戏,无意于考试,故可谓无意插柳,但耳濡目染,渐成良习,受益无穷。”(见《赵谦翔与绿色语文》)我想,只有在诗词考查摆脱了纯粹记忆的桎梏和单一考查的模式,而将其作为一个良好的诱导,诱导学生进入灿烂迷人的诗词王国,徜徉于诗海,恢复我国诗教的传统,化为日常的校园生活,浸润在精神的血脉中,诗词考查才起到真正的意义——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2.《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3.《2007年新课标实验区全国中考试题精选》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徐友永,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嵊州。本文编校: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