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背景知识在古诗鉴赏中的运用
作者:蔡乾卓 李建设
(一)联系与作家相关的背景知识。
俗话说,“诗如其人”,一首优秀的诗作往往是诗人种种际遇与人生阅历的总结,因而联系诗人的经历与性格,就可以深入地把握作品。例如学习汉魏晋名诗《白马篇》,如果对作者曹植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及其思想性格一无所知,就很难准确地理解这首五言诗的思想内容。“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生活在战火不断的动乱时代,又深受其父的影响,因而从小就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所以这首诗作就通过描绘一个风华正茂的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报国的思想感情。又如,鉴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如果引导学生联系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经历了亡国和丧夫的沉重打击后内心极度的孤寂和苦痛,正是这坎坷多舛的命运,奠定了整首词作的凄清基调,促使作者着力渲染“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气氛。抓住这些背景知识,诗作的主旨、创作目的及意义就会显而易见,同时再进一步拿这首词和李清照早年的《一剪梅》《醉花阴》等相比,可以深入地品味出二者虽然均为写愁,但风格显然相异,这种不同就是由作者的际遇和阅历造成的。
(二)联系与时代相关的背景知识。
一篇优秀的诗作必须触及现实、反映社会,因而借助分析诗作的时代背景知识,也可以有效地理解和鉴赏作品。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不少学生对焦仲卿、刘兰芝双双殉情无法理解,以为这是他们软弱无能的表现,无法得出“他们充满了叛逆和反抗精神”的结论。这种误解的产生正是因为有些学生站在今人的立场上“以今推古”,他们不知道在那样一个封建家长主宰一切的环境中,摆在刘焦二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顺从,一是殉情。而我们有些同学想象的出走或上法庭都是根本行不通的。又如,学习杜甫的名诗《兵车行》,这首诗反映了天宝中后期唐朝对外大肆用兵,造成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社会悲剧,体现了反战的主题。而学生如再联系杜甫的《三吏》《三别》,则会产生疑问:同样是面对战争,《三吏》《三别》表达了对人民参加战争的一贯支持,而《兵车行》却为何一反常态,大谈反战主旨呢?如果引导学生及时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三吏》《三别》写在安史之乱后,作者反映的战争是保家卫国,是不受外族侵犯,尽管人民仍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作者支持人民参加战争。而在《兵车行》中,这一事件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前,“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已”,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造成百姓民不聊生,作为一个“人民诗人”的杜甫,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三)联系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背景知识。
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要触及社会的发展,要折射民族传承中的某些精神与本质,所以,在古诗鉴赏中不妨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民族传承精神的相关背景知识出发,也可以进一步分析鉴赏诗作。例如,学习《诗经》名篇《卫风·氓》,该诗通过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她表达的怨恨感情,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如果联系一下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压抑与摧残,我们不难发现诗中表达的妇女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多么合情合理,又多么难能可贵啊!而这位女子的清醒与刚烈也就多么令人可敬可叹!再如,阅读唐代诗人张籍的诗《秋思》,这首诗通过“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一细节,表达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中国古代社会代代相承的思乡情结,了解思乡怀人是中国古诗永恒的主题,那么,对诗中一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句看似平淡却又隐含着强烈感情的诗句,会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王安石对此诗的评价“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含义也就豁然开朗了。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积累古典诗歌的背景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在古诗鉴赏时,只要我们善于把握规律,依源溯本,恰当地联系与作家作品、时代以及社会发展有关的背景知识,再配合以词句品味、音韵涵咏等,一首好诗的主旨美、遣词美、韵律美也就显而易见,不知不觉中让我们心领神会了。
蔡乾卓,李建设,语文教师,现居河南长垣。本文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