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天路

作者:傅炯业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黄昏我站在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的家乡,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这是一首名为《天路》的歌,是由藏族歌手韩红唱响的。这首歌在我们乘坐的车厢内回荡,不过不是韩红在唱,而是由湖北省作家协会赴藏采风的几位女士和男士深情合唱。车在雪域高原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行驶,司机娴熟地让车一个转折一重天地向上攀登。车外阳光灿烂,蓝天如洗,祥云悠悠,与“天路”的意境十分契合。
  是的,这是一条天路,虽然不是铁路,却像一条条飘带把车托向云端的天路。身临车位,眺望不断变化的山川河流,眺望散落于路两边藏胞独特的屋宇房舍,以及一束一束飘扬的彩色经幡……一股激情撞击我的胸怀。啊,我们终于走进了举世闻名的阳光之城,终于走上了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处,走进了地球上离太阳最近的区域,走进了“天路”的意境。
  
  拉 萨
  
  我是从空中飞向拉萨的。虽然从机舱走出来一踏上拉萨的土地就有一点儿晕晕的感觉,据说这就是缺氧的信号,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淡化了,特别是乘上专门来接我们的巴士向下榻的宾馆进发的时候,心情越发舒畅起来。
  拉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天特别蓝,蓝得干净,蓝得无与伦比,蓝得醉人心扉。蓝天上有如雪的白云,它们缓缓移动着,悄悄变化着,那种变化可以让人产生许多联想。拉萨四周有山,在山的上空或山腰之处,云彩更像虚无缥缈的精灵让山在云海上飘逸。将镜头定格任何一个区域,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风景画。
  时值下午,阳光依然特别明亮,当我们的车走过布达拉宫时,高耸于地平线之上的布达拉宫在阳光照耀下,红楼与白楼交相辉映,屋宇高塔轮廓分明,雄伟壮观的实体,剪影般贴在湛蓝的背景上,给人视觉的极大愉悦。拉萨是一座遥远的边城,但1300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当代中央政府、各省市自治区的大力支援,造就了这座古城的青春与活力。在拉萨的大街上,各种汽车几乎应有尽有,高低楼房错落有致,店堂内,花色品种琳琅满目,标志着这座边城的商业繁荣。一拨一拨在大街上摇着经筒行走的藏民与楼房上藏文与汉文的双语招牌,显示着这个城市的特色。
  拉萨的神秘在于她极其浓郁的宗教氛围。据导游介绍,拉萨的寺院很多,除了建于市中心玛布日山上、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布达拉宫外,还有大昭寺、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等藏传佛教寺院,还有河坝林清真寺、冲赛康,以及景色优美的罗布林卡、宗角禄康等,如果要拜谒拉萨所有的寺院,领略宗教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一个月是打不住的。
  进藏第二天,我们便进入此番进藏的重头节目——参观布达拉宫。由于青藏铁路开通,进藏的人特别多,布达拉宫已呈现超负荷之状,要想参观布达拉宫须预约,当天是买不到当天票的。早已预约的我们团队虽然每人手里拿着参观券,依然是在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情况下挤进去的。真有人满为患的感觉。布达拉宫白宫在下,红宫在上,错落有致,上下共13层,大的佛殿34个,大小房间2000多间。进入宫内,参观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是逐渐上升的。首尾相衔的人流就像一条条小溪在曲折流淌,由于殿堂密密匝匝,佛像无间道地排列,导游的讲解不可能穷尽所有,每到一尊有故事性的佛像前,他们便不吝惜自己的嗓门,于是,人流的漩涡中,常常是讲解之声此起彼落。
  虽然布达拉宫的佛像目不暇接,虽然导游的讲解是“填鸭式”的,我还是对某些人物和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641年,即文成公主远嫁土蕃后,松赞干布在红山(即玛布日山)上为其“营造宫室,以居公主”;如布达拉宫真正成为西藏的政教中心缘于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正是1645年藏历四月,这位卓越的精神领袖实施了布达拉宫重修扩建的壮举。因此,他圆寂后受到的尊崇是空前绝后的,他的灵塔是所有灵塔中最高的,有五层楼高,14.85米高的塔身全部用金皮包裹,仅金皮所用黄金就达11.9万余两,塔上还镶有上万颗珠宝、玛瑙,被誉为“世界第一饰”;如关于六世达赖喇嘛的传奇也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真没想到那位宗教领袖竟是一位爱情诗人。虽然他是布达拉宫唯一没有留下灵塔的达赖喇嘛,却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拉萨,我们还参观了大昭寺和沿着大昭寺转经的八角街。在明亮的阳光照耀下,在湛蓝天幕的映衬中,并不高大的大昭寺显得既端庄又华美。在寺门外有两块石碑是值得一提的,一块是“长庆会盟碑”,一块是“劝人种痘碑”。“长庆会盟碑”记载的是长庆元年至二年间的唐蕃会盟内容、经历、参与者,表达了“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退”的决心;“劝人种痘碑”则是1794年清朝驻藏大臣和琳对种牛痘抗天花的科学宣传。
  进入大昭寺不能不想起文成公主,因为,文成公主对大昭寺建设的贡献早已存留史册,并有多幅绘画为证。如今的拥有108个佛殿、5座金顶的大昭寺自然是历代扩建的结果。大昭寺内,除了大量佛像外,壁画乃一大特色。据介绍,该寺壁画总面积4400平方米,内容涉及宗教故事、历史人物传记、重要历史事件、西藏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如《文成公主进藏图》《大昭寺修建图》《白山羊驮土图》等,都是大昭寺壁画中的珍品。
  我很想见一见虔诚的信徒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身影,在大昭寺外面这样的身影不时可见,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在雪域高原这个精神的制高点,藏传佛教对信徒人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八角街(又称巴廓街)不长,却是一条转经街,游八角街必须顺时针方向,这与转经筒旋转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实,这条街是典型的商业街,据统计,街内有120多家手工艺品商店,200多家摊点,还有饭店和酒吧。在这条街上,外来者的脚步纷至沓来,商业门点生意兴隆。
  啊,拉萨,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农奴制的社会,她的变化真是太大太大了,这让我想起一首老歌《逛新城》,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就像歌中唱的:“看看拉萨新面貌,快快走呀,快快行呀,哦呀呀呀呀……”
  
  林 芝
  
  立足于青藏铁路,我们可以说,拉萨是青藏铁路的终点,立足于西藏全境四通八达的公路,拉萨则是“天路”的中心。
  进藏的第三天,我们就开始沿着飘带一样的公路驱车行走。第一个目标就是藏东南的林芝。在去林芝的路上,那直耸云端的高山壮美,那贴于大地的河湖风采,那一马平川牛羊散落的草原,那驮着飞驰的火车却岿然不动的高架铁路,那一簇一簇经幡彩旗飘扬的藏族村落民居,都给我们的“天路”之行提供了让人怦然心动的画面。
  啊,忘不了水流湍急的尼洋河,忘不了尼洋河中那尊名为“中流砥柱”的河中巨石,奔腾的河水与岿然不动的岩石所构成的动与静的画面,给观者注入难以平抑的激情。
  啊,忘不了卡定天河瀑布,那是藏于深山的瀑布,虽然不及黄果树瀑布那么宏阔巨大,不及庐山瀑布那么细长如练,却能在雨雾般的喷洒中显示佛的潜影。
  啊,忘不了雨中的米拉山口,在猎猎山风的呼啸中,被长绳牵挂的经幡、彩旗、哈达忘情的抖动,并发出呼呼的声响,像接待远方的客人。
  啊,忘不了被誉为“世界柏树王”的巴结村巨柏林,其中一棵腰围18米、树高50多米的巨柏,相传已达2500岁高龄,堪称植物世界的活化石……
  然而,在林芝地区,最难忘的还是巴松错(湖)。我们是从林芝地区的八一镇向巴松错进发的,途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太昭古城,以及阿沛·阿旺晋美的故乡,然后我们才进入高山环抱的环境中,由于是雨后初晴,四周的山峦上缠绕飘逸着云雾,构成绝妙的丹青水墨。到了巴松错,看到湖水,看到湖水倒影的山峦,不能不由衷感叹:好一个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卷!巴松错呈月牙形,湖中镶嵌着一座林木苍翠的小岛,当我们沿着人工搭就的木阶梯、木跳板上到小岛时,方知这小岛上还有一座庙宇,这庙宇就是建于唐朝末年的错宗寺。寺中供有强巴佛(弥勒佛)、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进佛寺得套上鞋套,这是错宗寺的规矩。寺中有一条漆黑的暗道,据说穿过暗道可消灾避邪,可实现所许之愿。我穿过暗道时所产生的竟是幼时捉迷藏的感觉。
  走出寺庙,在湖心岛漫步,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湖水清澈见底,湖上有沙鸥翔集,湖心岛的树木与湖周边的树木茂密葱郁,让水也映成绿色。更奇的是,岛上有一棵“桃抱松”,其生命已达千年,每片树叶的图案奇异,据说那是十二生肖的潜影。
  游过巴松错,果然有仙境游踪的感觉。
  
  圣 湖
  
  西藏是个湖泊众多的高原,全区有1500多个大小不同的湖泊,湖泊总面积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在这1500多个湖泊中,有三大湖被称为圣湖,它们是那曲地区的纳木错,阿里地区的玛旁雍错,山南地区的羊卓雍错。进藏第五天,我们沿着“天路”驱车向那曲地区出发,为的是走近被称为“天湖”的纳木错。
  纳木错好远好远啊,我们的车几乎行驶了一天,清晨出发,直到下午4时许才一睹纳木错的芳容。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身旁,碧蓝碧蓝的颜色,风吹过,满湖涟漪。纳木错是藏族神话中的女神,她的芳名叫纳木错秋姆。相传她是“世界形成九神”之一的念青唐古拉山神的妻子,她与念青唐古拉山永世相伴,用自己圣洁的水衬托念青唐古拉山的英俊挺拔,又用山的倒影将自己打扮得楚楚动人。当我们从车上下来,走近湖边,辽阔的湖与巍峨的念青唐古拉山一齐映入眼帘。天依然很蓝,但有很浓的云彩,特别是高山之下,云舒雾转,气象万千,画面瑰丽非凡,上有山鹰在蓝天下翱翔,下有藏马与牦牛云集,这些马与牛都是藏民从家里牵来为远方的客人有偿服务的。
  作为“天湖”的纳木错海拔4718米,比拉萨还高10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不仅高,而且大,她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雪域高原最大的湖,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站在湖畔的感觉除了空气稀薄缺氧外,就是神秘感,缺氧让人步履缓慢,神秘感又让人兴奋不已。虽然纳木错远离城市,高高在上,但游人特别多,有骑马的,有骑牦牛的,有在湖边漫步的。在这广袤的天地间,点点黑影在不断地排列组合。
  这是一次灵魂的净化之旅,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走近圣湖,捧起了一掬水,让圣洁的水与脸亲和,与口亲和,与心亲和。
  
  傅炯业,作家,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郑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