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对高三语文复习的若干建议

作者:熊仁山




  
  眼下,高三年级语文可能都先后进入了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一般都是以教材为依托,也就是以文本复习为主。这一轮复习,时间花费最多,但一般都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仍像上新课一样面面俱到,机械地重复一遍。由于学生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未免产生厌烦情绪,造成事倍功半之果。要使文本复习有效、高效,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做到“三有”“四落实”。
  所谓“三有”,就是在进入第一轮复习之前,教师要苦练内功,将上年的“考试大纲”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将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整合;对高中语文教材作一番梳理,力求做到“心中有考纲、有考题、有文本”。这样,备课时才有可能将“考纲、考题、文本”融为一体,上课时,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使学生进入第一轮复习时就感受高考、体验高考,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备考。心中“有考纲”,就是要求教师对各个考点的要求了然于胸。各知识点命题的形式有哪些类型,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有哪些,如何克服等等,做到心中有数,不留空白点,不留隐患;心中有“考题”,就是要求教师对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都有所涉猎,并能分解归类,文本复习时,教师能根据课文知识点,对号入座,信手拈来考题举例或演练,引导学生将文本知识迁移到解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心中有“文本”,就是要求教师对高中三个学年的必修课文和选修的基本篇目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课文内容确定复习时每篇课文的重点,做到知识点不遗漏,不重复,力求一篇课文解决1—2个考点问题,着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消除厌烦情绪,提高复习效果。一句话,只有教师主动走进书山题海,才能有力地将学生拉出题海,使他们轻装上阵。
  在具体复习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落实四点:
  一是根据课文内容,落实语文知识点。例如在复习张志公先生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时,将说话要得体的一段话展示出来,让学生试着加标点:
  对长者 老者 总要多一点尊敬的神态吧 对年轻人或比自己小得多的人 总要多一点关切爱抚的神态吧 这就是得体的问题 对长者 老者 老师 长辈说话 缺少应有的尊敬的表示 对一个孩子说话 缺少应有的关切爱抚的表示 那能够说是得体的吗
  在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标点,对照文本标点校正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顿号、逗号、分号和句号的关系,问号的用法等等。再列举近年高考语文试卷“标点”方面的若干考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标点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①你对文本上的标点有无异议,说说理由。②你在写作和口语交际时有过说话不得体的体验吗?通过小组交流,说说体会和启发。这样的文本复习,由于不是机械重复,贴近高考,学生在交流、互动、探究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增强语文素养,效果相对较好。
  二是落实“课标”,抓住语感培养的切入点。“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文本复习时,对文质兼美的课文,尤其是重点句段,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并引导学生读写结合,进而提高表达水平。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语言表达训练题,灵活列举高考语言运用方面的考题,使学生在文本复习时,对文本再感知、再升华,从而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跨越式发展。
  例如:在复习《阿房宫赋》时,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选择一些含金量高的句子,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让学生去改写、扩写或续写。这样的读写结合,既锻炼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举数得的效果。当然,复习本文也可在学生认真阅读、及时诵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要求学生运用“对偶”或“排比”句式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同样能达到锻炼学生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是内外沟通,落实乡土元素的采掘点。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谓开发课程资源,就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依托,适度拓展、延伸,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加强与当地风土人文的联系,不失时机地采掘与课文类似的“乡土元素”。特别是近几年,各省自主命题逐年增多,注重乡土元素的采掘,应该成为教师文本复习时的一个关注点。例如:复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江西的教师就应该想到,唐宋古文八大家中,江西籍的作家就有三人。因此,介绍苏轼的同时,简介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很有必要,推荐课外“读本”时,这三位作家的作品不可缺少。又如复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不能不提江西汤显祖的《牡丹亭》。再如文天祥、杨万里……在文学史上都享有盛誉,教师在文本复习时,应该做到“牵一动百”、“顺势而为”,不失时机拓展、挖掘。
  此外,在文本复习时,教师还应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读本”,搜集、整合本省在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作家;诵读、探究他们的代表作。这对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是融汇贯通,聚焦读写的结合点。如何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写不出文采的问题,是作文教学和文本复习的一大难点。面对“作文发展等级”,许多学生总是望而却步,只立足于基础等级。其实,文本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利用文本,使之成为“写出文采”的源头活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激发学生重视文本复习的热情。具体作法:一是教师多引导,多写下水作文;二是强调学生多模仿课文,多引用课文原句,进行仿写片断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通过体验触摸到写作的门径了。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学生要多诵读课文,多积累语言,并善于引用、化用、仿拟和创新。
  例如:有的学生在仿写片断中,这样写“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收获;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又如:有的学生在进行《一个补习生的“心声”》片断仿写训练时这样写道:“于是我拒绝了琼瑶的缠绵悱恻,挥去了三毛的浪漫潇洒;远离了金庸的‘万光剑影’,告别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不再是我是悲吟的对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已属过去;而现在所要的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那份执著!”
  再如:有的学生在进行《陶渊明简介》片断训练时,这样写道:“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么?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么?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么?……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这些片断仿写,都很有文采,但都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影子。其他如作文的材料、论证的结构、记叙的顺序、说明的方法、描写的角度,都可通过文本复习一一解决,只要挖掘利用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能为学生树立起一个个鲜活的“标本”,供学生模仿、借鉴,进而推陈出新。
  总之,第一轮高考语文复习,应以文本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灵活机动地确立每篇课文的侧重点。让每个语文知识点(考点)得到落实,得到强化;让语感培养、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得到重视,得到深化;让读写结合更紧,拓展延伸与生活更近,使写作能力、写作水平得到提升、得到亮化。
  
  熊仁山,江西省语文特级老师,现居江西丰城。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