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考阅卷者青睐真性作文

作者:吕锡锋




  
  何永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前院长,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成果有《曹雪芹的主观命意和红楼梦的客观意蕴》(获江苏省社科成果三等奖)、《红楼美学》(获江苏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中华国魂·唐宋卷》(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著作奖)。连续三十年参加高考阅卷工作,并多次担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
  
  问者:何教授您好!您连续30年参加高考阅卷,对当下高考作文的方方面面一定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我们想就高考作文方面的一些问题向您请教。
  答者:那我就根据自己参加阅卷积累的经验来谈谈吧。
  问者:您认为现在学生作文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答者:这很难一句话说清,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作文很少写自己,很少写自己的生活。比如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尽管命题要求中已经四次提醒“写自己”,但在江苏省还是有数万名考生高度“忘我”。
  问者:那他们喜欢写什么呢?
  答者:学生喜欢写古人。他们觉得“回到古代”、“复述经典”会使作文更有深度,更有内涵。因而历史名人典故,如屈原投江、项羽自刎、韩信受胯下之辱等等就频频出现在高考作文中。
  问者: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答者:首先,不写自己会使得作文过于华而不实。刻意的玩色彩、玩跳荡、玩哲理、玩深沉、玩意识流。这类文章表面看起来“色彩绚烂”,骨子里却是“一片空空的白”。我们把这类文章称为“空对空导弹”。而且这种不良的文风对塑造学生的品格也是不利的。要知道,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华而不实的文风只会培养出华而不实的人。
  其次,这容易造成“撞车”,学生难得高分。因为高中生信息量不大,知识面相对较窄,所能想到的人和事大多是雷同的,阅卷老师对这类相似性大的文章难以给高分。还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刻意的写古人容易使文章显得做作,缺乏真情实感,完全以古人的喜怒哀乐决定自己的情感,真是“为写作文强说愁”了。不过在这里我要补充说明一点,即我们并不一概排斥写古人、引经典,但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领悟。最好能聚焦一位古代名人,把他写透写活,进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问者:这样的问题确实严重,钱理群也曾说过:“我们现在是培养学生不说自己的话,专说别人的话”。那该如何纠正这种不良的文风呢?
  答者:我们力图通过高考作文阅卷的“指挥棒”强调一种作文导向:学生必须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强烈的现实生活基础,不可一味的把写作当成是构筑“空中楼阁”。每年我们阅卷时都会发出呼吁,希望高中作文教学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大地”,多引导高中生写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收效甚微。
  有时,我会同一些持相反见解的朋友争论,但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学生整日关在学校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活”可言,所以“写自己”就根本写不出来东西。
  问者: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
  答者: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果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那高中生的日日夜夜岂不都不是生活了?再说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中学生又怎么可能与世隔绝呢?即使真的整日“封闭”在校园里,他们学习中的点点滴滴不也是很有意义的生活吗?要知道,对于直面自己生活的中学生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钟都有可写之处!
  问者:说得太好了!您有没有采取过什么具体的措施来实践您的想法呢?
  答者:当然有!我在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时,特意加按语,推出了一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写自己生活的优秀作品——《怀想天空·与父亲一起割麦》,最初此文分数一般,我在审查时发现了它,把它评为优秀作文。我给此文的评语是: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此文经《中国青年报》的转发,在江苏和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去年我回故乡,母校的一位名叫汪天一的高三学生请我指点高考作文,我看了他的6篇习作,觉得他写作基础很好,语言文字功底扎实,思维活跃,文采飞扬。但有一点不足,就是文中写的几乎全是古人,尤其爱写陶渊明,可就是没有他自己。于是我建议他多写写自己,他也是一点就通,去年高考作文就没再一味的写古人而是写了自己苦练书法的情景。他的作文大约得了58分,他也以709分的高分在江苏高考中夺魁。可见高材生也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为底气。深入生活,凝视大地,以小见大,必有发现。
  问者:您的这种做法确实给大家明示了一个很好的导向。还有一个问题也比较值得关注,就是阅卷时如何区别学生的“借鉴”和“抄袭”呢?
  答者:区别二者最主要的界线是看有没有自己的构思。“材料”是可以借用的,别人用过的人、事和名言警句,你完全可以用。但“构思”决不可照抄,它是个体的,有独特的个性,是因人而异的,具有不可复制性。
  去年,江苏省就出现了一种特殊情况,有几个市的高三第二轮模拟考试的作文题名为“飞翔的天空”,这与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一些同学直接把“二模”时老师评出的要大家背诵的优秀范文默写到卷子上。结果这些试卷被判为“雷同卷”,得分非常低。这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一定不可投机取巧,作文还是得由自己写!
  问者:这倒是一件值得考生注意的事,看来,写作还是得靠自己的真功夫啊!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真功夫”呢?
  答者:最根本的是把基本功练扎实。首先,字要写好。作为一名准大学生,一手好字是最基本的要求。字如果写得不清晰、潦草,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也会严重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无疑会妨碍判分的准确性。从2007年起很多地方实行了新的错字扣分规则,即错一字扣一分,而非原来的错三个字才扣一分。这也对广大考生的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不可再忽视平时存在的书写问题。
  其次,学好语法,少写病句,要能够写出文通字顺的语句。文章写好后一定要注意修改,自己要把写好的文章读一两遍,看是否上口、顺畅。叶圣陶先生也是提倡这种修改作文的方法的,这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养成。
  最后,还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成文的能力。考试时间有限,而题量又大,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要能在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写好一篇完整的文章。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在作文时时间不够,只能匆匆忙忙的把作文写成,这一匆忙字迹都很潦草,更谈不上什么前后照应、文笔优美了。
  问者:这几点确实很有实际意义。那就再请您再给大家谈谈如何审题吧,因为审题的成功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作文最终质量的高低。
  答者:确实是这样。要想正确的审题,关键是吃透“文题”本身。如“怀想天空”这个题目,要准确把握“怀”、“想”、“天空”这三个关键词。只“想”不“怀”,缺乏回忆和只有对“天空”的解释,没有“怀想”,都是不太切题的,而只“怀想”却不涉及“天空”则是明显的跑题。
  问者:除了“吃透”文题本身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答者:还需要注意不能一味跟着“提示语”的内容跑。因为几十万人都想着这些内容,那么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难免相似,而高考作文的一大忌就是“一窝蜂”。要想得高分必须有新意、有亮点,要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过于死板、单调是不行的。总之,要牢牢地盯紧作文题本身,对于提示语只能作为一种参照。
  问者:有人说2007年的作文题“怀想天空”比较虚,容易引导考生“漂浮”。您的对此如何看呢?
  答者:这种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虚”的题目能使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谈得具体感人,有血有肉,因而文章也更灵动、有生气。去年江苏就涌现了很多的优秀作文。如果过“实”则会限制学生思维的拓展,写出的作品也容易格式化。如去年上海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给了学生太多的限制,不易放飞思考,发散思维。所以我认为江苏省今年的作文命题必定是介于虚实之间,达到二者之间最佳的“结合部”。
  问者:那就请您具体的谈谈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好吗?
  答者:那我就结合江苏省的情况谈谈我的看法。纵观这些年的作文题,作文命题大致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1998年之前,高考作文主要是“给材料”的议论文。但近年来“文体不限”已是大势所趋,所以这种题型不会再出现;1999年至2005年“话题作文”是最主要的作文题型。与以前的题型相比,这种题型较开放,对考生的束缚变小,易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美中不足的是“话题”前均有“材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误导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负面效应;2006至2007年,江苏自主命题,采取了命题作文。这也回归到了1965年之前的高考题型,也算是对现在流行的作文命题思路的一种突破吧。不过这也不是彻底的“命题作文”,因为文题前也是有“材料”或“提示语”的。至于今年的作文题型我认为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依然会沿用去年的模式,即加“提示语”的命题作文。
  问者:何教授,今天围绕高考作文,您给我们谈了很多很实在的东西,一定会让广大读者获益不少。
  答者:都是老生常谈,并无多大新意。能为语文教育做一点有意义的工作我很高兴!
  问者:谢谢!
  
  吕锡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本文编校: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