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命题形式及答题技巧

作者:李 雁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07年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能力要求”中增加了第六层级(F),即“探究能力”的考查,于是“探究题”应运而生,当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高考卷都在现代文阅读中设置了“探究性试题”。作为新课标“培养探究能力”目标的评价形式,新高考“探究题”正在成为命题专家、中学语文界师生及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探究题的呈现形式
  
  探究试题在现代文阅读中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赋分5-8分。
  例1:2007广东卷,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是迟子健的散文《泥泞》,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例2:2007山东卷,选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是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例3:2007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杨明、马小林的《梦碎雅典》,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例4:2007宁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例5:2007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二、探究题的价值取向
  
  探究题的考查,是对新课标阅读能力培养情况的有效评价,这种试题的价值直接指向新课标。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如下几条新要求:第1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第3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高考语文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能力指探究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的能力。那么发现什么?如何创新?
  1.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发现和探究的主要内容。如广东卷《泥泞》第18题(参考答案是: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又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2题(参考答案是: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分别是对文本的内容、观点和相关因素质疑,考查考生从文章的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其意蕴的能力,试题的价值取向着眼于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梦碎雅典》第22题(参考答案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是在引导考生探索作品表现的人文精神。2007宁夏卷第14题(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形象,从林冲的身份及其性格和心理,探究封建社会背景下的民族心态。
  2.探究题答案的开放性和不矛盾性体现它对个性化阅读的引导。各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试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即使命题者给出参考答案,也往往是多种多样互不矛盾的,属于“多解”的“开放题”,一般“言之成理即可”,“符合实际即可”。这种试题的考查,对阅读教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于意蕴丰富的文本,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这是一种尊重自我和善于思考的阅读品质。
  例6:扬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对文题“草原上的日出”有下列三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理解,解说你赞成的理由。(5分)(1)草原上的日出,象征着小男孩当天在草原上目睹蚂蚁吞噬小鹿一事后获得了新想法。
  (2)早晨的太阳起着烘托作用,渲染小鹿瞬间被蚂蚁吞噬的悲剧气氛。
  (3)草原上的日出是每天都有的事情,象征新生命总是在旧生命消亡的基础上产生的。
  3.探究题的价值取向还在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探究题题干的表述往往是先列举出作者、别人或前人对此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如2007广东卷第18题、山东卷第22题),这意味着答案鼓励创新,考生不可拘泥于文本中现成的观点或别人的说法,应深入挖掘作品,调动已有的积累,多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正如朱光潜先生关于“推敲”的评价,不盲从前人“敲”比“推”好的一般认识,提出“情况不同,各有奇妙”的创新见解,令人钦佩。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
  例7:苏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试题现代文阅读第4题:作者不同意有些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征服了一座山”,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5分)答案略
  
  三、探究题的解答技巧
  
  1.有思。对文本的思想观点、社会价值等要能够多角度深入地理解,发掘其丰富的意蕴。如2006年重庆卷《说村落》第19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这是一道涉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题目,文章内涵较深,对于理解没有太大障碍,但是对于考生个人的看法,回答起来有一定难度。个人看法与作者的情感态度不能没有关系,与文化变迁方面的知识不能没有关系,不能仅在“同情”、“遗憾”、“无奈”等观点上打转,有必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探究的终极指向,只是你的见解要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再如例3,要求“结合奥林匹克精神”,你首先要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回答此类问题,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2.有文。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理解,不能脱离文本。无论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还是探究,都是在做阅读题,因而都强调贴近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脱离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合宜的。如例4、例5,都强调依据文本内容,考生必须对文本整体感知,把握精髓,综合分析。对文本的观点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也可以高屋建瓴,另有高见。不可肢解文本,断章取义,使思路偏斜。
  对文本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标题技巧等问题进行探究,首先要明白选文的体裁,明确此种文体的一般特点。这样,个人观点才能有着落,符合章法,答到点子上。
  3.有我。探究的问题多着眼于文本的难点、疑点,考查思辨能力,需要考生独具慧眼,不能人云亦云,重复现成的意见,失去自我。即是我的认识,则虽不一定有别他人,却也必须是“我的”,这才能发现,才是创新。
  4.有层次。探究题考查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目前尚属新题型,没有形成稳定的解题套路。但如果我们结合鉴赏评价等题型的答题经验用心揣摩,也多少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探究题在阅读中出现,一般5至8分,按点给分。那么,在认真审题的前提下作答,一般要有3至4个层次。要有明确的观点,针对问题,表明认识;要有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并从不同方面作具体的分析;还要有规范的表达,有要点意识,层次清晰,语句通畅。
  
  李雁,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