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让文言文教学亮丽起来

作者:陈东晓




  本文试图反思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以寻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高中生文言文的学情。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而课堂上,文言文的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即使为了应付考试,硬着头皮学了,大多数学生也感到学习起来十分僵硬,因而兴趣不大。久而久之,文言文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中一头庞大的“拦路虎”。现阶段的高中学生,除了课内迫不得已去学习文言文外,其他时间是很少去读的。虽然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也喜欢读文言文,但由于缺少氛围,也由于其他各科的学习压力,他们读的数量和质量极其有限。另外,在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也只有几十篇,且内容比较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多数初中老师对古汉语语言现象与规律疏于归纳整理。这样也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于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样浅易的文言文,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无长远价值?多数学生认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可以终身受用,而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校时既无操练的环境,毕业后(极少数例外)也不可能派上用场。况且,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收到实效,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口头发言,不能脱口而出,下笔作文,不能旁征博引,即使能够读懂浅易文言,又有何用?那么,为什么又要学习文言文?多数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试。正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目标单一,急功近利,因而学习的兴趣淡薄,学习的收效也很有限。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与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紧密相关的是当前并不景气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教法僵化,程式固定: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逐词逐句的串讲,作“内容分析”。二是目标单一,“言”“文”割裂:一种是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另一种是脱离双基,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这种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其结果却是学生不能形成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
  以上三个问题一言以蔽之:有“言”而无“文”,重“实”而轻“活”。这是教师“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教师课堂上重“实”轻“活”,使得学生面对的文本只是一串串冰冷僵死的汉字符号,没有鲜活的生活情景,没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没有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这样自然就磨灭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一切文章,古文也好,现代文也好,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是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要消除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首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文言文教学价值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自己首先“钟情于文言文”。不管教材如何变、制度如何改,如果教师理念不更新,急功近利的只为考试的灰色文言教学就永远也不会产生高效。文言文教学至少具备有以下价值。
  1.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搞好文言文教学可以奠定现代语文教育的根基。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极短的语言。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而全民使用白话自“五四”诞生至今不过百年。白话还没有创造出自己“辉煌”、“丰厚”的历史“积淀”,当今白话的基本语汇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在现代汉语的375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的92%仍旧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出现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的高达82个。由此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因此,学好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教师教好文言文,让学生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美语言文字成分,从中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滋润现代语文教学的内容,此为高中语文老师对文言文教学价值的首要认识。
  2.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瑰宝,是历史淘洗的结晶,文言文教学有益于学生“为人”与“为文”。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是历史淘洗留下的的精华,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基地。文言文不是一个个汉字的排列,而是中国古人生活、感情的积淀,是中国古人生存的记录,是古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每一个字都有丰富的意蕴,可以说每个字都有生命。有的学生读到一段文字,往往只读懂了字面的有限的含义,却参不透文字后面的意蕴,这就是他们缺乏古文的修养所致。许多文言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或者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学生从中可以了解祖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情风貌等。文言文教学,从大方面来说,可以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为人与为文两方面的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学习文言文是丰富情感认知的重要载体。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博大的襟怀,深深地为我们所折服。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我们不知不觉间情感变得雅致、俊朗,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生宇宙的认识也博大了许多。另一方面,学习文言诗文,是陶冶情操、历练品质的重要手段。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年,沐浴古今。他们的灵魂,他们“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被“文言”记录着,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去“循迹走过”,这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历练。让学生从古人那里找到精神的品质的坐标,不断提升历练,这样,文言文教学从某种意义讲,就是对民族精神品质的记忆与传承。再者,学习文言文是提升文学品鉴能力的绝好机会。古典作品离我们时代较远,表意又很含蓄,讲究炼字琢句,用典采韵,它的生活又不是我们所了解的,这就要求读者首先必须对作家经历、作品内容、社会背景透彻把握,这无疑锻炼了我们的整体阅读能力。再者要想真正理解,还必须凭借艺术敏感,调动生活阅历、知识库存,驰骋想象,细致入微地理解作品,并在原有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当然是提升品鉴能力的绝好机会。此外,学习文言文是吸纳写作养料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是一座储存丰厚的艺术宝库。凡是在写作方面,表现能力强、表达典雅、底蕴丰厚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喜爱文言文、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行文简练,文字表达精练,遣辞造句考究,注重语言的锤炼。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推敲”典故的产生,都说明了这点。文言文对学生为文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应该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