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师说》中的“者”字辨析

作者:顾 盼




  《师说》中有两处“者”字:一处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课文将“者”字注释为“求学的人”,但对于“者”字的词性未加说明。另一处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文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对照翻译与原文可以发现,其中的“者”字没有翻译出来,而是在全句注释后面补充注释“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判断”。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学习中,一般都将“者”字理解为语气词或助词,起判断作用。其实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
  将“者”字讲为语气词是否正确?首先我们来探讨“者”字的词性。教材中将“者”字讲成“助词”,在翻译中也比较合情理。其实,近年来古汉语研究表明,“者”字真正的身份应该是指示代词(方有国《释“者”“诸”兼释其指代意义来源》巴蜀书社)。《说文》中记载:“者,别事词也。”别事词即指示代词。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得出:“者”字的本意是“辩治”,再引申为“别事词”。“者”字由其本意引申为具有指代作用的指示代词,因而它的指代义是联系于它的本意的。“‘者’即‘诸’字古字,表示‘凡举其一,则其余谓之者(诸)’,其一和其余属空间内存在的人和事物的两方,因而‘者’指其中多数一方跟空间观念有关,属指示代词,不是结构助词或语气词。”(方有国《上古汉语“者”字词性与功能再研究》巴蜀书社)。从以上可知:“者”字是指示代词,由本义引申而来,教材简单解释为结构助词或语气词,这样会使得“者”字的指代作用消失。
  再看“者”字的语法功能。“者”字主要有两大语法结构形式:跟在名词性词语后面形成“名+者”结构;跟在谓词性词语后与谓词形成“谓+者”结构。“名+者”这一句法结构形式中“者”字有两个语法功能。首先,“者”字起隔语功能,即将前后分开,减少读者误解词义或结构的机会。例如:“利者义之和也。”若去掉“者”字,则会引起误解。再如:“仁者仁也。”若没有“者”,句子类型则不同:本来是判断句,去掉后成为偏正结构句。同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若去掉“者”字,原句就变为“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可将去掉“者”的句子理解为“老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原因”。这样,句意则大不同。其次,“者”字还有指代功能,复指前面的“名”。如“师者”则意为“老师这种职业”。也有很多时候“者”字位于句末,其语法功能只有复指作用。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句尾的“者”字应翻译为“这样东西”,“者”复指熊掌。
  在“谓+者”结构形式中,“者”依然有隔语功能。若没有“者”作隔语,句法句意都将有所不同。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若去掉“者”,原句变为“古之学必有师”,在结构、句意上也与原句不同了。此外,“者”还有“转指”功能。转指不同于复指。“复指”是指代名词本身,而“转指”是指代与谓语有关的人和事物等。如与谓语有关的人和事物,也可以指动作行为的时间、原因或状貌。由此可知,“古之学者必有师”中“者”字正是转指“求学的人”。
  具体说,“名+者”结构形式有多种分类:1.名+者:“师者,众也。”(《周易·序卦》)2.指示代词+名+者:“君子行此四德者,故云乾亨利贞。”(《诗经·秦风·车邻》)3.名+也+者:“离也者,明也。”(《周易·说卦》)4.所+动+者:“得其所归者。”(《周易·序卦》)5. 所+介+动+者:“其所由来者渐也。”(《周易·文言》)“谓+者”结构形式也有几种分类:1.动+者:“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王风·黍离》)2.形+者:“蜎蜎者躅,蒸在桑野。”(《诗经·豳风·东山》)3.数+者:“壹者之来,云何其盱?”(《诗经·小雅·何人斯》)4.动+也+者:“负也者,小人之争也。”(《周易·系辞上》)5. 指示代词+数+者:“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序。”(《尚书·洪范》)6.主+谓+者:“马不出者,助之鞭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7.主+之+谓+者:“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者”为指示代词。在“名+者”中,语法功能是隔语和复指。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师者”应译成“老师这种职业”。在“谓+者”中,语法功能是隔语和转指。故,“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句中,“学者”译为“求学的人”是正确的,其词性依然是指示代词。
  当然,“者”字的语法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名+者”结构中由于名词前逐渐出现了专门的指示代词,因而“者”字的复指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退,变为仅有隔语作用的语气词。人们在“谓+者”结构中也逐渐只用“者”字的隔语作用,此时的“者”字便为语气词。语气词“者”处于句末,帮助句子表达多种语气,如肯定、请求、禁止等语气。需要注意的是:“者”这种语气词不同于一般表达固定语气的“也”“矣”“乎”等。专门的语气词有固定来源,而语气词“者”则由指示代词“者”演变而来,它本身并没有特定语气。在“名+者”结构中,“者”一般表提顿,在“谓+者”结构结尾,“者”可以表达多种语气,随句子的不同而不同。
  
  顾盼,西南大学文学院学生。本文编校:覃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