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作者:黄勇刚




  高考作文命题在经历了八年话题作文的苦心经营之后,在2006年开始转战到新材料作文这片沃土上。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因为它打碎了学生“不用审题也差不多”的侥幸心理,也基本上断掉了想靠猜题、套作、宿构和抄袭拿高分者的后路;所以这种作文命题形式近两年来在全国卷和部分省市卷中逐渐流行起来,并且成为高考作文的新趋向。在这种新材料作文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不仔细审题立意,一不小心就会偏题、离题,于是审题立意在作文教学中再次显得举足轻重。
  
  一、认清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学生在写新材料作文时,离题现象比较严重,其根源可能是在这之前话题作文写得多了,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定式,没有区分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不同之处,而仍然以话题作文的方式去审题立意,这样就会出现偏题甚至离题的现象。所以要仔细阅读材料,认清话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中材料的特点,正确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题目都往往有一段材料,但这两种作文材料的性质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的完整性,而话题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有时却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全国卷Ⅱ的材料是一个关于读书的调查结果,都具有完整性(具体题目见高考卷),或者说从材料里面都能概括出一定的中心来,学生也必须依据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也就是说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学生文章中心的来源。新材料作文的题目,在叙述完材料之后,接着往往有这样的“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等语句,意思就是要解读出原材料的中心,以此确立作文的内容。即学生作文的立意必须立足于材料本身,不能丢开材料另起炉灶,行文中必须能看到材料的意蕴和作文立意的直接联系。这是新材料作文题目中的材料的特点。故新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而话题作文的材料只起到诠释话题的作用,是学生作文的一个“引子”,学生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就可以了,不必考虑观点如何,因为话题并没有对文章的中心有所限制。
  
  二、多角度开掘材料,确立角度抓准主旨
  
  新材料作文的题目中往往还有这样的说明:“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其目的是让作文题目活起来,可以增加更多的立意的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以上的角度;同一则材料,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多找角度,也就是要找出材料的多侧面意义,力求创新。新材料作文选材范围广,常呈现出写作角度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我发挥,写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独特感受。如2007年全国卷Ⅱ,具体题目见高考卷。
  这是一个关于“帮助”的材料作文题。所提供的两段材料分别从反面和正面提供了相关事例,并不难理解其内涵。不过仔细一想,还会发现,材料的指向颇有深度。如果只涉及材料第一自然段,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1)几个年轻人集体忘恩;(2)一个受助者的面子;(3)丛飞的爱心与宽容;(4)忘恩者与宽容者的对比。如果只涉及材料第二自然段,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1)小李为希望小学捐款而得到受捐小学师生的回报性捐款;(2)四年级女生捐出全部10元压岁钱;(3)小李姐姐的话。如果将两段材料综合起来思考,将两种人——丛飞、小李、小学四年级女生与集体忘恩者对比来看,还有以下角度:(1)爱让世界充满温暖;(2)知恩要图报;(3)社会道德建设;(4)爱心的有无与年龄大小关系不大,与拥有的金钱多少关系不大(全部压岁钱只有10元钱,可精神价值无可估量),而与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紧密相关。这些角度都可以让学生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与发挥余地,是一个似浅实深的题目。
  所以新材料作文一定要仔细阅读材料,抓准材料的主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材料,无论这个材料提取主旨的角度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都必须首先把握材料的主旨。特别是对有多个立意多角度的材料,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审准材料主旨。只有抓准了材料主旨,才能正确地转换成文章立意。文章入题方式各种各样,立意的角度也就多姿多彩。只要找准有利于表现自我的独特角度,就能发挥自身优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材料作文的这种可以有多个思考角度,只要选取一个角度行文就可以了,就符合题意了的特点,就是新材料作文和传统材料作文(要求综合材料的主要寓意进而形成观点)的最主要区别。
  
  三、立足社会现实,联系自我生活,深化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立意虽受材料的严格限制,不能像话题作文那样置材料于不顾;不能信马由缰,任意发挥,脱离材料的中心,另起炉灶。但材料只是一个具体的个别事件,不能就材料说材料。学生作文时必须在找到立意的支点后跳出材料,将思维的触角伸向现实社会、自我人生,从中找到与材料对应的现实生活现象,挖掘和提炼出材料所包含的某个或某些最主要、最本质的意义,进而扩展到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道理上去构思立意。文为时而著,诗合事而作,强调的就是文章要具有现实意义。立意的现实意义(即针对性),是写作的最重要本质。文章立意深刻需要有思考的深度,要跳出人云亦云和就事论事的窠臼。其实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校园、社会,无一不是学生作文联系的内容。
  如2007年全国卷Ⅱ,这个题目有较强的现实性,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应在作文中体现出自己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要睁大眼睛观察社会,透视世相,从中反照自我、反观心灵。在对社会的关注中,渗透“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我”的道德情操和人文品格。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我”之眼、以“我”之心审视世相百态;另一方面,又必须将小“我”融入到社会的洪流中,将心中的百灵鸟放飞到社会的蓝天上。只要学生思考深入,积极向上,关注社会人生,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思考、领悟,对其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就会闪出智慧的火花,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就能突破就事论事的框子,扩展材料的意义,赋予材料广阔的背景,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来。当然,文章立意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并不取决于用古代材料还是写现实生活,而在于文章能否直接评判、褒贬现实,形象能否折射现实。对现实社会、自我人生强烈关注的文章,立意自是高远。
  总之,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要区别它与“话题作文”“传统材料作文”的特点,选择一个恰当角度抓准主旨,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来。
  
  黄勇刚,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诸暨。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