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行道树》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作者:汪旺富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短小精悍,全文仅466个字,却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理历程,道尽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文章的结尾部分有这样的一句话:“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每当读到这里,我就在想,“立在城市的飞尘里”,面对着这一群“习惯于污浊的人们”,行道树究竟为这个城市制造了哪些“清新”呢?仅仅是居民需要的“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的“绿荫”、城市需要的“迎接太阳”么?(教参原句: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就必须研究:这个城市的“飞尘”和人们习惯的“污浊”是什么。
  如果仅仅认为,这个城市的“飞尘”只是由车辆和烟囱制造的抖不落的烟尘那就太肤浅了。我们仔细读一读文章,就不难发现,它更是指人们心灵上的“污浊”。在这个城市,“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从这两个“都是”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城市的失望。没有一个人迎接太阳,没有一个早起的成年人。他们对这个城市的奋斗者奉献者有的只是冷漠和不解,只是把他当成自己身边的一个点缀而已,对行道树的劳动成果毫不珍惜。城市的烟尘不仅污染了城市的外表,更污浊了人们的内心。被这样一群污浊了内心的人们占有着的城市,是一个追求享乐的城市,是一个颓废的城市,是一个麻木的城市,是一个自甘堕落的城市。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再来审视行道树的形象,就更能发现行道树制造的这些“清新”弥足珍贵!对于这个城市、这个社会,行道树制造的这些“清新”具有社会价值观标杆的作用。行道树不仅为我们这个社会制造了“清新”的空气,更为这些追求享乐、颓废、麻木、自甘堕落的人们做出了榜样。他制造的“清新”在于启迪人们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在于启迪人们重新改造自己的价值观。
  第一、他们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当他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他并没有沉浸在自己个人的得失里,而是积极调整心态对自己的生命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他欣然忘却了“吸露”、“玩凉凉的云”的美妙生活,欣然接受了这个城市需要的角色,依然“勤生绿叶”、“献出浓荫”。他们甚至还奉劝那些所谓的智者“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
  第二、在承受痛苦与磨难中体现生命的价值。行道树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当这座城市的人们都不迎接太阳,他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他们在“黑暗里”“苦熬着”,神圣的责任感支持着他们“站成一列致敬”“等到朝霞冉冉升起”。“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奉献并不都意味着快乐。行道树痛苦并快乐着,处在冷漠中仍积极绽放生命的花朵。虽然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虽然在完成使命时经历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伊消得人憔悴,但他衣带渐宽终不悔。最让他痛苦的莫过于自己历经磨难创造的价值不被人珍惜,这令他近乎绝望。但他不会由于无人欣赏而随意放弃自己,因为他怀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他深知,他的事业是神圣的。
  第三,他们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人们终会觉醒的,城市终会出现希望的。这不,你看:“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深信自己的价值会得到人们的承认,自己的存在会给人们带来帮助。如果不是实实在在的无私,绝对做不到这一点!如果不是真正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绝对做不到这一点!如果不是具有坚定的信念,也绝对做不到如此地坚持不懈!文章从更深层面对奉献者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们被同伴们嘲笑为“堕落”,但他们不为同伴们“玩凉凉的云”那种“潇洒”而心动。他们知道,他们没有堕落,绝不是堕落;他们知道他们的同伴没有潇洒,也绝不潇洒。孔子一生奔波,没被诸侯们认可,可回首一路走来是充实的,是实在的,社会是永记他的;老庄、五柳似的活只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向往中,虽然他们的内心是明净的,是空灵的,但更是空空的,是没有着落的。
  是的,行道树们的努力也许现在不被人注意,甚至遭到嘲笑。但是,他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仍然“固执地”“苦熬着”。他们只知道,个人的潇洒,“玩凉凉的云”、构想“桃花源”于社会于芸芸众生是无益的;自己的努力哪怕实效甚微也终是有收效的,是自豪的。也因此,他们异口同声:就算世人随大流已醉我仍要而且只能保持清醒,为这个城市遮挡灰尘,制造清新,就算至死都默默无闻也无怨无悔。到哪一天,这种人普遍了,我们就不再是“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而是幸福而又快乐的树了。
  汪旺富,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