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雷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张海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2.从品味个性化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
  3.更多地从人性化层面解读文本,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收集曹禺及《雷雨》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
  2.布置看《雷雨》全剧
  3.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解之处。
  第二课时
  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探究造成周朴园悲剧的原因。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
  由第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
  一、探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
  分析:(黑格尔显然是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下面我们就从语言角度去分析周朴园的性格。)
  问:你认为文中周的哪些话最能看出他的内心情感变化?(生:找,议,读)
  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前的对话中,周朴园在多次问及侍萍的真实姓名时用词和语气各有变化,这些句子最能表现周朴园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谈,老师引导点拨。)
  多媒体:
  1.你,你贵姓?
  2.(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3.(忽然立起)你是谁?
  4.(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明确:周朴园涉及侍萍真实身份的问话共有四处:
  1.你,你贵姓?
  ——见侍萍的关窗动作似曾相识,顿生疑窦,但内心仍很平静,因此发问的语气略显迟疑。
  2.(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在问及梅家小姐的事情之后,侍萍的回答使周朴园深感意外,阅读时要读出惊讶与疑惑的语气。
  3.(忽然立起)你是谁?
  ——“你是谁?”已不是前面“你姓什么”的简单重复,而是含着对侍萍前两次回答的否定,其中包含着显而易见的潜台词: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对这件事了解得如此清楚?阅读时,在表现其更疑惑的同时要突出其内心的慌乱。
  4.(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此时,侍萍已经道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情的现实如同一声巨雷,使周朴园惊恐慌乱,手足无措,“徐徐立起”,说话也前言不搭后语。“你,你,你是——”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人物语言,生动地描绘出周朴园不想正视这一现实,可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而又非常希望这不是现实的复杂心理。
  (生:再读,师评)
  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他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问:周朴园毕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品读分析,师评)
  多媒体:(雷雨片断,师评)
  (明确: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这些正是他自私,冷酷丑恶心理的暴露。)
  小结
  多媒体:周朴园丑恶的内心世界:虚伪、自私、冷酷……
  二、从人性化层面探究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
  多媒体:“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曹禺《雷雨》序
  师问:“悲悯”是什么意思?(明确:同情,可怜。)
  师问:曹禺先生为什么悲悯周朴园,他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比较快的跳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提交的问题进一步适当引导深入探究思考: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到底如何?是否有真的感情在里面呢?
  多媒体:1.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多媒体:观点一: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
  (示例: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侍萍。每年都不忘为她过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他房间内的一切摆设和夏天关窗的习惯也依然保留着,甚至连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衬衣)都爱穿旧的,而不爱穿新的……这一切表现难道不是出于真心吗?如果说他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那装给谁看呢?就时间上来说,虚伪30年太难以理解。就情理上说,周朴园没有必要虚伪。而且从侍萍的话语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这段话中的人称由“你”变成了“你们”,这一微妙变化暗示我们:在侍萍的潜意识中也认为造成自己出走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周朴园,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强大的封建势力。因此正像作者所说的,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
  多媒体: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
  多媒体:观点二: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虚伪的。
  周朴园对待萍的怀念如果是出于真心,为什么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后,他的那几缕温情就立即消逝,而代之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对付下等人的惯用手段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呢?该如何解释周朴园又变得异常冷酷了?
  多媒体:2.如何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时他又变得冷酷无情呢?
  (明确: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符合其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留恋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但他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梅小姐,而不是现在这个会对他构成威胁的鲁妈。因此,当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当他感到自身的形象将要受到破坏,名誉、地位将要受到威胁后,自然也就变得自私和虚伪了。
  多媒体:他(周朴园)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30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来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曹禺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尾声中这距故事发生已经是十年了,十年后的一天周朴园去看望医院里边的鲁侍萍和蘩漪的时候和医院的护工之间的一段对话。
  多媒体:电影片断
  姑乙:楼上您的太太,看见了?
  老人:(呆滞地)嗯。
  姑乙:(鼓励地)这两人,她倒好。
  老人:是的。——(指鲁妈)这些天没有人看她么?
  姑乙:您说她的儿子,是么?
  老人:嗯。一个姓鲁叫大海的。
  姑乙:(同情地)没有。可怜,她就是想着儿子。每到节期总在窗前望一晚上。
  老人:(叹气,绝望地,自语)我怕,我怕他是死了。
  姑乙:(希望地)不会吧?
  老人:(摇头)我找了十年了,——没有一点影子。
  姑乙:唉,我想她的儿子回家,她一定会明白的。
  老人:(走到炉前,低头)侍萍!
  (老妇回头,呆呆地望着他,若不认识,起来,面上无一丝表情,一时,她走向前窗。)
  老人:(低声)侍萍!侍——
  姑乙:(向老人摆手,低声)让她走,不要叫她!
  师:最后老人对侍萍的两声呼唤反映了他此时什么样的心理?
  (明确:忏悔、愧疚,是一种真爱的体现)
  多媒体出示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
  师:这是一个矛盾的、真实的周朴园,作为一个人而言,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多元的,同时也是流动的;他在感情和利益的天平中是不断倾斜摇摆变化的。
  多媒体:
  (明确):从以上我们对人物的探究来看,周朴园身上确实有他真情的一面,但是他人性中自私狡诈、专制残忍、冷酷虚伪的一面是我们应该反对和唾弃的。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戏剧语言,注重从人性层面上来探究周朴园这个人物,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多重性,从中我们看到人性和生命的丰富与复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今天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开始学会用辩证的的眼光,注重从人性层面去解读人物、透视人物,进而去创造人物。
  四、作业:探究造成周朴园悲剧的原因。
  张海容,语文教师,现居福建宁德。本文编校:程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