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作文:从随意到有意

作者:崔毅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交流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文字的依赖逐渐减少,而对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习惯也渐渐疏离。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写作能力的集体退化和写作兴趣的普遍匮乏。对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三学生(特别是一般中学的学生)来说,文字表达能力低下和写作兴趣不高是传统的硬伤,但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如果只按照以往单纯的模式化训练,学生大多只能学会几个套路,所以考试时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生搬硬套的习惯,在考场上有话可说呢?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总结以下不成熟的做法,简单的讲就是从“随意”到“有意”的过程,包含“放”、“导”、“收”、“移”四个阶段的系列训练,旨在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步提起写作兴趣并掌握基本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随意阶段(“放”)
  “随意”不等于乱来,它只是培养学生表达(写作)兴趣和习惯的一个切入点,看似无目的,其实是一条药引、一个诱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具体做法是课前三分钟的自由演讲,每天一人,形式上不作具体的要求,但要有话可说、讲足时间。这个“演讲”不求正式,只求学生上台表达,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方式可以多样,比如说时事评论、读后感、观后感,甚至还可以与大家分享自己和别人的故事等等。演讲完毕,教师作简要的点评,主要针对演讲的技巧,如语言表达艺术、精神面貌、体态以及与观众的交流互动等细节,借此引导学生学会讲话并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艺术。说白了,这就是提起学生表达兴趣的第一步。(注:常规的作文训练照常进行)
  
  二、引导阶段(“导”)
  演讲进入第二轮,经过第一轮的尝试和教师的及时提醒,大部分学生表现得更加大方,语言表达不流畅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改观。这个时候就不能让他们继续“随意”了,要引导学生从口头表达训练向书面表达训练及时过渡。要求演讲必须打草稿,最起码也要写个大纲,还要求原创,不能照搬,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鲜明的观点。在教师点评的时候,开始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和选材角度等等与作文相关的指导上。比如学生讲了一个现象或故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就引导其他同学从以上几个角度去评价,并及时拓宽他们的思维,如“这句话说得好,但有没有比它更好的表述方式?”“这个事件除了刚才这个同学的角度,还有没有其他切入点?”“从这个故事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哪些跟它相似的例子?”有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和朋友建立友谊的故事,我就及时提醒同学们思考从故事当中得到哪些启示,怎样才算真正的友谊,朋友之间的交往要注意什么问题,最后还让他们举出有关友谊的一些著名的故事,他们也举出了“高山流水”、“管鲍之交”、“马克思与恩格斯”等相关的例子。虽然只是几分钟的时间,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知识积累也丰富了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参与评点和简单讨论的过程中树立了自信,激发了兴趣,也得到了一些方法的指导,这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三、有意阶段(“收”)
  在这个阶段里,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从以“讲”为中心变为以“写”为中心。具体的讲就是对学生的演讲的内容加以规定,每天给出主题(话题),全部同学都要写(演讲的同学写演讲稿,其他同学写一段感悟性的话),在当天的同学演讲后再作交流。
  所谓“有意”,一方面是指学生训练内容和习惯的变化——从随便到有条件有要求,做到与作文训练接轨;另一方面是指训练规模的扩大——从每天一个同学到全体的学生,可以达到同步训练并且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和评点演讲的过程中更注重把相关的写作知识和技巧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并结合专门的作文指导课进行相应的训练。
  这一阶段按次序要进行两个步骤的训练。第一步是相当于话题作文的“主题”性片段写作,所给的主题也结合话题作文专项训练的内容,选择形式上比较简单的单概念话题、关系型话题和范围型话题。在点评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把握话题的词性、着重点和内涵以及它内部词语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学会先分析再立意写作。比如“乱”这个话题,抓住它的词性以及内涵可以延伸出非常丰富的立意,可以是状态也可以是行为,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反面。还有“错失”这个话题,分析词中两个语素的关系——因错而失,就不会写到别的地方去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名字”、“颜色”、“仰望”“余香”等等都必须先把握了它们的内涵才能写得准确和深刻。其实,这个步骤就是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巩固训练。
  第二步是归纳材料以及选取角度立意,相当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具体做法是在必修和选修课本里选取一些课文,要求学生从这些课文当中提炼出几个话题,再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话。相关的细节跟前面一致,也就是说全班齐写但只一个人演讲。当然开始的时候学生还不会提炼,所以最初的几篇要老师先做示范,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把握。课文归纳完成之后,还要求学生对当下的热点事件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提炼和立意写作训练,比如对待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角度,提炼出了“盲目”、“度”、“孝顺”、“理想”等等相关的话题,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一做法既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的有效方式,又能把学生身边的资源活用起来,从而为他们的考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四、迁移阶段(“移”)
  “迁移”,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把前面学到的方法和积累的材料运用到真正的作文写作中来。如果说前面的三个阶段的训练都是“非正式”的作文训练,那么这个阶段就是前者和常规的模式化训练的结合。有了前面训练得来的兴趣基础、能力基础、方法技巧以及素材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比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个时候老师再对他们进行结构和规范性的指导,那么,那些曾经在考场上战战兢兢、晕头转向或者糊里糊涂的高三学子们,应该会有更好的发挥。
  综观2007年全国各省区的高考作文题,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依然是命题、话题和材料三个主旋律。其实,不管作文题目的形式如何变化,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考生自身的写作水平。所以,对高考的作文备考来说,回归学生才是根本。从大的环境来看,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的确不比以前,而且个体的写作水平很多时候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高度的,很难在短短的一年里有很大的改变。但这不等于不能改变,只要有计划、有步骤、有耐心和有梯度地从培养基本兴趣开始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训练和指导,我想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当然,这个工作如果能从更早的时候(比如说高一)开始,或许能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崔毅开,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