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试行论争式写作的几点收获
作者:陈国祥
为使学生作文争有对象,议有目的,每一次写作,我做到讨论于前,立意于前,交流于后,统一于后,即针对命题先组织学生讨论,各自谈看法,提观点,由于题目具有可争议的特点,学生所选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而提出的观点就不尽相同,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讨论后,引导学生抓住对立观点,进行书面论辩。学生成稿以后,我又选择其中观点相对的一、两组文章印发下去,供二次写作或口头争辩,最后再统一认识,指出哪是正确的,哪是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应当怎样认识,以代替作文评讲,每经过一次论争式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来说,有如下四点收获。
一、学生在论争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使内容丰富扎实。
在《“贻笑大方”之我见》这一命题写作时,一部分学生认为“贻笑大方”不是好事,主张每事向内行人学习、请教,以免落得“贻笑大方”的结局,更不要成为贻笑大方的人。文章引述了不少古往今来不虚心、不求教而至于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的例子,而另一部分同学却大胆提出“不要怕贻笑大方”的观点。认为向内行请教固然必要,然而事事请教,老让别人扶着走,跟在“大方”之后亦步亦趋,那么后生怎么能超过前辈,世界又怎能向前发展呢?有一个学生引用了四条论据,条条中肯有力。不惮读者厌烦,简述如下:(一)我国女排在初次参加国际比赛时,曾被国外某些排坛人士认为“游泳池里的试水婴儿”;嘲讽激发了我国女排为国增光的志气。今天,我国女排两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举世瞩目的排坛明星。(二)斯蒂芬逊首次发明的火车机车没能赛过马车。在当时,无论是动力机的行家还是外行的旁观者都付之一笑。然而今天,火车的速度已是马车所望尘莫及的了。(三)古希腊的德莫斯蒂尼原来连讲话都口讷,而他想成为一名演说家,当然遭到了演说大师的嘲笑,可是德莫斯蒂尼不懈地练习,终于使自己演说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成为了希腊历史上著名的雄辩家,使原来那些嘲笑他的人目瞪口呆。(四)就一切“大方”而言,未必就没有受过别人的嘲笑,难道他们就没有经历扭捏学步、咿呀学语的阶段?这个同学在文章后一部分中又鼓励人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解放思想,不要被暂时的议论讥笑束缚了手脚,压抑了智慧。
由于学生在开头辩论时明确了论点,找到了对象,引发了积极思维,因此在写作时,肯花力气,肯动脑筋,旁征博引,毫不苟且,使文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内容充实,论据确凿有力。
二、在论争中坚持己见,条分缕析,使论证步步深入。
由口头讨论进入书面写作,学生的“战斗”状态未解,想说的话一起涌向笔端,这就须得有个先后顺序,有个主次轻重,一经斟酌、排列,文章写得有条有理,并能逐层深入。这是在一般性写作时不易达到的。例如写《“吃一堑”与“长一智”》这一题目,有的学生开门见山,指出“吃一堑长一智”指的是遭一次挫折,就增长一分才智。依我看,未必尽然。接着举例说明,有的人不止是“吃一堑”而是吃“二堑”、“三堑”甚至“多堑”,也未“长半智”,“如果错误地认为‘吃一堑’就定能‘长一智”’,那么岂不是“吃堑‘越多越好?”’接着他又分析了“吃堑”之后能够“长智”的条件和不能“长智”的原因,并结合青年的实际情况指出“人非圣贤”,但规律长存,长智乃至关重要。借此又将深入阐述人们“吃堑”之后,不应只满足于“长一智”,而应力求“长多智”,最后鼓励青年不要在“吃堑”之后丧失理智,而要用马列主义做指导,去分析,去总结,做一个清醒的有聪明才智的革命者。通观全篇,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大有不获全胜、绝不收兵之势。
三、在论争中周密思考,正反兼顾,使认识臻于全面。
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然而也易于犯片面性的毛病。论争中,有人往往留下空档,让对方击一猛掌;有时则失于粗略而脱离了对方所设的特定条件,盲目辩驳,结果一旦弄清了前提条件,自己便溃不成军。有了这样的一两次失败,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思维的粗略之处,于是后来的论辩也客观得多,惟恐别人捅了漏洞。学着运用辩证法进行思辨,思维也渐趋于全面了。
四、在论争中,培养了学生分析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对论争式写作饶有兴趣,有时为了分清是非,辨明曲直,书面形式往往适应不了课堂,也远不能止渴,于是延续到课外,争辩于口头。例如《也谈“亡羊补牢”》一题的讨论,九九届学生曾持续了三天,争了又写,写了又争,生动活泼,许多同学的日记以他们生活中的某一片断为评论对象,抒发己见,出现了许多材料、见解都比较新颖的习作。积极性已经调动,写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陈国祥,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靖江。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