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文课堂拓展型结尾例说

作者:周建云




  迈入21世纪,语文教学怎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语文课堂结尾的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又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创设形象 激发想象
  
  有人形象地把一篇好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文章的中间部分内容要丰富充实,开头和结尾也很重要。教学过程也是这样,开头和结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与之呼应。一堂课快结束时,学生往往沉浸于深奥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里,或久坐显得精力困乏,这就要求结尾的吸引力不能亚于开头和主体。
  在教学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精神》结束时,我结合奥运会联系现实出题:5月22日,奥运火炬将通过苏通大桥!这一神圣时刻,这一欢腾场面,一定会令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请你给这一镜头拟写一段话外音(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语言富有文采,不少于60字)。有学生这样写道:带着亿万人的祝福,传递和平的佳音。祥云火炬来了,来到了举世瞩目的苏通大桥。人们啊,为什么你们的脚步如此轻盈?因为你们迈步在世界第一斜拉索大桥上;为什么你们的笑容如此灿烂?因为民族自豪感在你们心中升腾。看,鸥鸟翔去,长江波涌,欢呼天堑变通途,歌颂奥运谱新篇。学生不仅抓住了题干中的意象:奥运火炬、苏通大桥、欢腾场面,而且很好的运用了平时记忆中的修辞,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更能活跃其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驰骋想象,使他们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二、创设情境 领悟多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在汶川地震期间,我以母爱为主题,将学生收集的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在课堂上交流、体会、感悟,但这些只是特定时期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我们也只能坐在教室里想象这一切,所以结束课堂教学时,就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学生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爱的言行,结合该情境,用语言表达对此的感想。学生的答题不拘一格、匠心独运,摘录如下:
  1、生活细节:“冬夜,炉火渐尽,屋内的空气更显萧寒,待我们上床入睡后,母亲坐在炉旁,借着昏灯,开始为我们缝补衣袜。有时她用锥子锥穿厚厚的布鞋底,再将棉线穿过针孔,一针一针的勒紧,那痛苦的承受,大概就是待新鞋制好,穿在我们脚上时,所换得的欣快的透支罢!”
  2、古诗: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周寿昌《晒旧衣》“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3、焰——罗曼罗兰;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4、文章摘抄:母爱如山!如山的伟大,如山的崇高,如山的厚重……理解了母亲的爱,我们才能爱人爱己,才能让爱迸发出光辉,照亮我们未来的路!
  5、歌词: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由此,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母爱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取得“一箭三雕”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的例子只是语文知识拓展的载体,课堂教学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这些载体,去丰富教学的多彩性,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因而,学生课堂后思维的放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显得极为重要。
  例如,高三总复习的诗歌鉴赏课结束的时候,针对有关诗歌中关键词的替换哪个更好的这类题型,布置一项作业: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中用“有”好还是“对”好?这就是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型,学生根据刚刚课堂上学过的解题技巧,即首先从字本身的含义出发,弄清字与字之间的区别,然后联系整首诗的基调或上下文推敲它的合理性、选择性,并结合曾经学过的《题李凝幽居》中有关“推”与“敲”的解答的经验,学生做了这样两种合理的理解:第一种认为“有”字巧妙地回答了“为何不归去”的设问,只因为留恋淮上的山水美景,才没有回故乡;第二种认为“对”字用得好,诗歌中诗人问不知何因使自己滞留此地不能回故乡,结果使得自己客居淮水,愁对秋山,表明诗人欲罢无计的愁苦和不能主宰命运的悲痛。学生的个性化答题,不但显示了他们较好的消化、巩固了当堂内容,而且其思绪得到放飞。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何谓“拓展”,拓展就是展开想象与联想的双翼,拓展就是进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拓展就是放飞思绪。“吹尽狂沙始到金”,课堂结尾时的拓展常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
  
  周建云,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通州。本文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