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前沿探索

作者:杨道麟

意语文的积极倡导者——浙江杭州市的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探索能够实现“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精神诉求、生命唤醒、感性复活、个性高扬和智慧观照”的诗意语文,并用诗意语文来点化和润泽学生的生命。
  问者:语文教学本体论是您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与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的研究中拓展的又一个新路径,深层地揭示了语文教学本体构成与存在的特性,描述了语文与世界、语文与文化、语文与主体、语文与生命、语文与存在、语文与意义构成的本体世界的风貌。这会从根本上变革语文教学的思路和观念,从而重建语文教学的新秩序。那么,请您给我们谈谈语文教学本体论的研究应该注重哪些内容?
  答者:我以为语文教学本体论的研究,也是一个前沿性的新课题。对于“本体”与“本体论”有很多阐释和讨论,在这里我们无意于形而上的概念性思辨,只是着眼于具体探讨语文教学的本体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体,即语文本体。毋庸置疑,语文本体的构成与存在原理——包括语文与世界、语文与文化、语文与主体、语文与生命、语文与存在、语文与意义等等,是语文教学本体论所要探索的基本问题。语文本体论是关于语文自身的学问,它要阐释和描述语文的生成构成与存在形态,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因此,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本体论原理,建构语文教学本体论视点和思路,从根本上变革语文教学的思维与秩序,打通过去我们将语文与世界、语文与文化、语文与主体、语文与生命、语文与存在、语文与意义隔离的鸿沟,把语文作为主体生命的形式来把握,视一个语言形式为一个生命形式;把语言作为存在世界的现身情态来对待,视一个语言形式为一个存在世界。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语文本体观的建构,也是一个从根本上颠覆和重建语文教学思维和秩序的重大变革。基于此,对语文教学本体的研究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的人文视界与本体论阐释,包括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构成、语文本体世界的哲学透视等等。这个方面重在探讨语言作为人之表征,是人的生命的呈现,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生命的冲动、生命的激荡、生命的困顿、生命的觉醒,生命中所有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投射在个体的语言之中。言语的生命状态就是人的直接现实与存在方式,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生命形式,它表征着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精神的投射、心灵的律动、情感的宣露,是一个生命本相的展现。所以,语言即人,只有在语言里,人的内在生命才找到了它的完整、透彻而且客观地理解的表现。同时,语言作为世界的尺度,它又是存在世界的现身情态。存在世界是在语言中现身和留驻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世界是人类语言的命名,没有语言,存在世界的现身情态就难以得到描述和说明,这就是说,是人类的语言描述和说明呈现了存在世界的风貌。其次,语言还是民族精神的外化,是一个民族从诞生之日起所经历的漫漫历程都深刻在语言中。民族的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所走过的斑斑足迹,也是一个民族栉风沐雨辛勤耕耘所结出的累累硕果,它包蕴了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煌煌业绩,所有的民族文化精神与传统都保留和持守在民族语言里。对语言与存在、语言与主体、语言与生命、语言与意义等都作了具体的论述和哲学透视,多维化地揭示了语文本体构成的特征及其存在原理。
  第二,语文本体的文化阐释与教学策略的探讨,包括语文的文化性构成探究、“文化语文”论与“语感图式”观的分析等。这个方面重在探讨语言的文化性构成与存在的特性与规律,揭示语言的生成和发展与文化所具有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说明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活动的产物和精神活动的结果从一开始就与语言结下不解之缘。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符号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创造工具,这是与人类语言和创造人类文化的主体——“人”密切相关的。语言是由人创造使用和发展的,离开了人就无所谓语言。人作为“象征符号的动物”,语言作为“人性之本源”和“人类理解的世界形式”,决定了语言具有文化性,成为一种文化性存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化中的文化”,或者说是文化中的“特殊文化”。因为其他文化都是单义性的,而语言作为人类交际、思维及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不仅记录和传承着其他文化,其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化构成世界,所以又可以称其为“符号文化”。对语言的文化性构成特性及存在原理的阐释,是具体的,深入的。应该说,对语文教学实践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性。
  问者:以上您以宽阔的理论视野、独到的理论构思、深层的理论建构,就语文教育的理论前沿的有关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这必将给我们后学以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熏陶。再次感谢您——曹老师——接受我的采访!
  答者:再见!
  杨道麟,高校教师,现为山东师范走学文学院语文方向博士生。
  
  本文编校:洪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