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变色龙》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

作者:马旭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奥楚蔑洛夫前后六次的变色经过,研究“军大衣”细节描写,认识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形象。
  2、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理解奥楚蔑洛夫反复变色的原因,进一步认识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
  3、学会运用“变”中“不变”的方法分析学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并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
  
  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①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社会意义。②细节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①环境描写对塑造主人公形象的作用。②“变”中“不变”的写人方法。
  3、教学课时:一课时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解决生字词;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查阅资料,熟悉背景。
  教师准备:变色龙相关图片;制作相关课件。
  
  三、教学流程
  
  1、趣味中揭新课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看完后告诉老师:图片上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欣赏一组蜥蜴图片,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能很快猜出这是蜥蜴,也能从多个角度给出判定的理由。通过这样一个导人,既锻炼了学生学科知识的衔接,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敞开对话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师:俄国作家契诃夫也写了一条变色龙,他的名字很有趣,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告诉大家有趣在哪儿?(生上黑板写名字和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将图片与课文联系,一是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引出教学主题,二是从主人公有趣的名字上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2、情节中看变色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一句话说说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把握关键信息。)
  师:狗咬人本是街头巷尾平常小事,但奥楚蔑洛夫却把它看作一件大事。请同学们默读6~27小节,思考:
  奥楚蔑洛夫对案子的双方作出怎样的判定?他每一次判定案子的依据是什么?(投影)
  请根据表格提示在文本处作相关标记。
  (设计意图:①满足学生兴趣,鼓励其认真阅读文本,了解奥楚蔑洛夫整个“变色”的过程,聚焦“变色”。②化繁为简,将文本转化成表格,直观清晰地展现给学生。③为下面小结做准备。)
  师:从判案过程中来看,奥楚蔑洛夫定案的关键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话陈述他判案的过程。(学生陈述小结,教师板书要点:怎么变色)
  (设计意图:①养成小结习惯,使板块更清晰。②强化了人物给学生这个特定读者的深刻印象,让人物的丑恶嘴脸——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更加暴露无遗。)
  3、变色中赏细节
  师:各位注意了,蜥蜴靠表皮下多种色素块随时变色,奥楚蔑洛夫又借助什么道具来完成变色的?(学生回答:军大衣)请找出文中有关“军大衣”描写语句,认真读一读。(学生读书)
  (设计意图:紧扣蜥蜴特点,寻找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与之相似的外表特征,形象地感受人物借此道具而进行的滑稽而可笑的表演。)
  师:联系上下文,说说每一处的军大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特殊作用?(学生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经典的作品,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作者自我最得意之处,但绝对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却会令人永久难忘的种种细节。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学生领悟、学习小说的一个写作特点——通过细节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欣赏人物“一脱一穿一裹”的“精彩”表演时,更深层地思考这件军大衣所代表的特殊身份,以及这件道具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为下面探究人物为何变色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军大衣既是奥楚蔑洛夫沙皇警官身份的标志,也是其掩饰窘态和内心恐慌的工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个读、赛读、齐读;教师小结、板书:借什么变色)
  (设计意图:小说教学应该扎根语言。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聪明的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的美,尝到小说的味。)
  4、变色中析原因
  师:蜥蜴变色是为了保护自己,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变色又是为什么?(学生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衔接上下板块,在深刻理解“军大衣”在小说中的多种作用后,借此巧妙过渡,期望再次引发课堂研究的高潮。)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节,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说说这是个怎样的社会。(再次引导学生读文本,挖掘文本信息)
  (设计意图: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其思想、情感、行为和作风。一个人物的形象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本篇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能充分揭示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更是读者认识人物本质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是探究人物性格形成的主要途径。)
  师:浏览全文,你还从哪些语句里看到这个社会的影子?(学生再读文本,寻找信息)从社会环境的描写中你揣摩出作者的意图了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为什么变色)
  (设计意图:优秀的小说,除了精彩而集中的环境描写,往往在人物的言语中还不经意地透露给读者关于这个社会的信息。综合这些信息,读者会对人物生存的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至此,奥楚蔑洛夫这个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清晰可见。)
  5、多变中看不变
  师:奥楚蔑洛夫确实善变,可在他身上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多变的态度不变的性格)你看得起他吗?有些成语似乎就专为这类人准备的,哪些成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关键词)
  (教师补充说明:就是这样的一群沙皇走狗忠实维护着沙皇的统治,作者契诃夫深感苦闷,用笔来批判着这个黑暗、无聊、腐败的政府、社会)
  师:你能运用这种“变”中“不变”的方法,分析学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吗?
  (设计意图:“变”中见“不变”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方法,这是一种思考问题、剖析现象的方法论。引导学生运用它来分析本单元小说中的人物,如孔乙己、范进、胡屠户等,即教学生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一种思维的习惯。)
  6、用“变”写“不变”
  作业:用“变”中“不变”的方法写你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
  (设计意图:这道作业,意在通过本文学习,教会学生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刻画自己心中的形象,从而创造出令自己、读者难以忘怀的典型人物。)
  
  三、教学反思
  
  日常教研中见得较多的小说教学是这样设计的:梳理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这似乎就是小说教学的所有,而且俨然成了一种恒定的基本模式。每每此刻,我就想,任何小说都可以教成这样,小说教学还有没有针对性?用一成不变的手段去教小说,学生究竟对小说还有多少热情?
  小说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小说。一要引导学生爱上小说,小说应该是中学生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二要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实际上,小说有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小说,其特征是不同的。这是在提醒我们,小说的“可教点”是不同的。因此,教学不同的小说,必须寻找不同的“可教点”。《变色龙》中“变”字便是首选。“选点突破,‘变’中说‘不变”’是设计本课的主体思想,也是体现与其它小说不同之所在。
  本教学设计,体现五个层面的思想意图。一是知识层面,如描写、线索、环境、细节等基本常识的积累与强化。二是理解层面,如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情节的推进与跌宕变化、人物的个性化形象与特征等等理解与揣摩。三是欣赏层面,如对军大衣的细节描写、人物典型的语言与动作的分析与欣赏。四是探究层面,如“变色龙”反复变色的社会背景、作者契诃夫的创作意图、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社会意义等等研究与评价。五是拓展层面,用“变”中“不变”的方法写人等等。五个层次又用一个“变”字一线穿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6个环节是这条线上的6颗珍珠,变幻着色彩,传递着精神。整堂课的教学向纵深发掘着文本,开拓着课堂,鼓动着学生的思维,也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听课老师。这是我连续几次小说教学探究得最成功的一次。
  冷静后与组员交流,觉得自己的课堂还可以再放胆,不必为了使课堂的完整而掐断学生的那一次争论,因而有了些许遗憾。在学生赛读时,自己没有敢大胆的站出来与学生比一比,使得课堂又少了一分精彩。
  总之,教给学生运用“选点突破,‘变’中说‘不变’”的方法学习小说,收到了我期待的效果,这将促使我对小说教学更进一步的探索。
  马旭琴,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本文编校:覃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