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利用课文材料训练对联写作

作者:盘务山




  写作对联是旧学的必修课,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学生虽没做要求,但是,对偶、对仗修辞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并且要求能准确、熟练运用。一些地方教材编有对联欣赏的内容,有些省份中考试题中也出现了填写对联的题型,高考考对联题很常见,一些教师会自觉地让高中学生提前感受一下此类题。另外,对联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种文化形态,每个学生都会从小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喜欢上这种练习。
  
  一、利用课文材料训练对联写作是适应高考的需要。
  
  高考的语言运用题有写对联、仿写等形式,这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教材里没有编排指导学生学写对联的专题内容,教师也只是在乎时讲对偶、对仗修辞时顺带讲一下,或者在临考阶段做一两节课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学生对于对联题仍然望而生畏。利用课文来练习写对联,学生每天浸淫其中,品味、体会其中的奥妙,时间长了,自有心得,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二、利用课文材料训练对联写作是复习课文的有效方式和快捷方式。
  
  高中阶段六册教材共有课文136篇,从写作角度看,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素材和写作样板,许多高考满分作文都是得益于对教材的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能够分配给课文复习的时间是很少的,想在较短时间内做到逐篇复习,取得较好效果,几乎是不可能。如果高二起就开始用课文练习写对联,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为高三快速、高效复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利用课文材料训练对联写作是锤炼学生作文语言的方法。
  
  目前学生的作文普遍缺少语言美,除了学生的阅读太少,词汇贫乏外,缺少语言锤炼的意识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联语写作要求精炼、简洁,有概括性,甚至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对语言使用的要求很高。学生能写好对联,作文语言自然也会美起来。
  
  四、利用课文材料训练对联写作的原则
  
  联语内容要求比较宽泛,可以概括课文主旨,可以概括人物形象,可以概括课文的情节线索,还可以概括课文的艺术特色,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既可对课文作全面的概括,也可以仅就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作出概括。可以单篇课文作对,也可以用两篇课文分作上、下联,还可以一篇课文作几联。
  联语的形式要求是对偶句或对仗句。工对好,宽对也好。正对、反对均可,流水对也行。偶有仄声收尾也兼容。有时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需要,形式上可以降低要求,只要做到字数相等、基本对仗即可。
  作对时间宽松,可以在课前预习时写,也可在学完课文之后再作。每个单元教师做一次讲评和指导。师生互相启发,常有好对产生,好对展示给全班同学共赏。
  用对联的形式来对学过的课文进行总结,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使学生准确抓住课文要点,留下深刻印象,还可以训练学生提炼语言的能力,熟练掌握对联写作这一语言实际运用的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笔者自2007年上学期尝试在一个二年级文科班布置对联练习,就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赞同和喜爱。课上课下师生常常互相启发,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完成这道作业,三分之一的学生时有佳联好对,部分学生还就此喜欢上了这项活动,许多学生的作文语言大有改观。以下是部分学生所拟的各课联语,附后供方家指正。
  负心丈夫背盟弃誓现原形
  刚烈妻子坚决果断斩旧情
  ——《诗经·氓》
  焦仲卿求假暂归意在挽婚姻
  刘兰芝逃婚自杀只为守诺言
  ——《孔雀东南飞》
  楚王昏庸无能贬贤才
  屈原爱民忠君殉国家
  ——屈原《离骚》
  心中厌恶势弃权贵
  梦里游天姥观奇景
  ——李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女被弃空船独悲伤
  青衫客遭贬浔阳遇知音
  ——白居易《琵琶行》
  红颜知己泪眼凄凄执手告别
  风流才子含情脉脉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林》
  风流儒将周公瑾昔日火烧曹营
  豪放词客苏东坡今朝赤壁怀古
  ——苏轼《赤壁怀古》
  游洞半途而废,痛悔
  治学深思慎取,切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诉唐庄宗宠幸传人而失天下
  警当权者防微杜渐以保家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轩小能容纳喜怒哀乐
  文短可叙尽悲欢离合
  ——归有光《项脊轩志》
  六国灭弊在赂秦,苏洵意在讽夸
  北宋亡祸起苟安,老泉敲响警钟
  ——《六国论》
  巧用对比 肯定激于义而死精神
  夹叙夹议 —阐明死生之大义道理
  ——《五人墓碑记》
  盘秀山,语文教师,现居广西全州。
  
  本文编校:奏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