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作文训练中的情感创设与牵引

作者:杨培明




  纵观作文教学的实际,有这样三大基本模式一直顽固地存在着。一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随意性教学模式。认为作文教学漫无边际,难以穷尽,没有规律,主要靠学生的悟性,作文的指导与讲解无关大局,无视老师的主导地位,使作文教学流于大而无当,无关宏旨;二是机械操作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将各式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按起承转合等基本技巧亦步亦趋,严格操练,不容许丝毫的旁逸斜出,认为只要练熟几种基本的格式,作文自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三是一切唯高考指挥棒是从的功利性教学模式。高考考什么就练什么,前几年大练材料式议论文,这两年又围绕着话题作文穷追猛打,无止无休,要么是大剂量地写,一周一考,每考必有作文,没有节制,要么是搞文选式教学,指导学生大背范文,以不变应万变。
  这三大教学模式的存在,使得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厌教作文。作文教学陷入了一种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之中。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只有作者首先为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在影响作文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情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心灵,只有在感动的天地中徜徉,才能够编出灿烂的云锦;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是认识的催化剂。只有情感的牵引,才能够佳章迭出。
  怎样创设与牵引情感呢?
  
  一、丰富语文活动,培养情感
  
  情感具有情境性,是在一定的情景、场合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置身于浓烈的写作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积累材料、提高认识,从而培养情感。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多读多写,使得他们腹有文章、心有感悟、脑有联想,这样就必然会产生韩愈所言“不平则鸣”的写作冲动。
  1 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阅历,充实其情感体验。
  许多作品的文学修养很高、生活哲理很深,我们学生的理解水平不高,生活阅历还十分欠缺。要避免阅读时间本来就不够还处于效率低下的窘况,我们的做法是:开设阅读课,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提倡学生精看名著,多看杂家,不啃大部头,读一些名著简装本,常读一些《读者》《杂文》这样的期刊,特别像《读者》中不少篇幅短小、情感丰满的美文,是学生充实其情感体验最佳的教材。
  阅读课应该飞扬着激情。苏东坡所挥洒的万丈豪情;朱自清吟唱的春的赞歌;老舍描绘的济南水墨画;毛泽东面对北国风光的壮丽情怀。
  阅读课应当燃烧着思想。我和学生随着鲁迅解剖着自己,也解剖着中国的灵魂;与余秋雨一起捡拾着文明的碎片;与傅雷一起思考着艺术与人生。
  阅读课应当闪烁着青春。王蒙的《青春万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舒婷、汪国真的诗歌,学生们从书中读到自己,听到中国前进的足音。
  我让同学们课余时间坚持阅读中外名著和当代最鲜活的人文书籍,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良的阳光、正义的锋芒、哲理的火花、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气息、震撼心灵的人道主义情怀,将影响他们一生。
  2、变单一的作文考练为灵活多样的写作活动。首先把命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有感的前提下自己命题作文,提倡写无标题札记、随笔,在无拘无束的心境中随意漫谈,袒露思想,真实表达;其次是进行专题作文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切近其生活实际的话题,分组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在独立思考与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自由作文;再次是安排实地写生式作文活动,让学生走出户外,与大自然接触,直接面对花草树木、蓝天白云,清风流莺,在心灵的感动与沉醉中,在不得不发的状态下作文。
  3、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专利还给学生,在自评与互改中体验作文的乐趣。长期以来,作文的批改与讲评是教师沉重的负担,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可这样做的效果却不见得好,学生往往只是注意了分数,而并不在乎老师的评语。现在我们把它交付出去,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
  
  二、拓宽学生视野,激活情感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思想深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作文教学如果让感动缺位,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一味地灌输枯燥生硬的知识教条,不但不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激情,相反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弃,而且也与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
  有鉴于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地贯注一种鲜活的人文空气,播撒优良的人文种子,使学生沐浴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的内心变得温柔灵动,活泼聪颖,善于感动,容易感动,喜欢感动。要达到这一点,我以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 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人和事。
  《谁是最可爱的人》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
  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会产生“急于告诉读者”的创作冲动,才会产生能感动读者的好作品,只有感悟了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只有写自己真正被感动了的东西,才会有真情的自然流露,才会写出好的作品来。
  教师要转变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一职能的观念,将学生情感的翅膀武装起来,及时与学生分享感情体验,通过师生情感互动,去感染学生去感悟人生和世界。
  2 生活无小事,观察见真情。
  生活中的每一页都是五彩斑斓、精彩纷呈的,古人之所以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只不过是将客观的事件景物与主观的人的情感结合在了一起;我们惟有对熟悉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才能寻找到打开自己情感闸门的钥匙。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避免两种情况:
  一是太熟了,反而会“熟视无睹”。许多值得一写的材料都认为很平常,引不起写作的冲动;于是表面上“花团锦簇”,热闹得很,其实丝毫不能感动读者。
  二是具有写作的冲动,却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我们和写作对象虽熟,但平时的接触大量是无意的,缺少有目的的观察;结果只有添油加醋、胡编乱造,靠“吹”出来的文章自然是言不由衷的敷衍,学生很容易又成了情感的骗子。
  我们要引导学生热情投入,处处留心,学会观察;要善于捕捉感受,认真体验,深入思考,由表及里,从而升华主题。
  3 辩证看待人性美丑。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性是形形色色的。我们要教育学生一个简单的事理:真善美与假丑恶是并在并行的。
  我们在引导学生作文立意时,要正确看待社会、人生、人性中的负面现象,善于认清社会主流、人性主流;从生活中选取正面形象、正面事例,直抒胸臆,赞美扬善以树榜样,从而教育、引导、鼓舞读者。这样,文章就可以凭真情取胜。
  
  三、重视双边交流,牵引情感
  
  成功的作文教学不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要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散漫无边、放任自流的作法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各种写作活动的安排、调控、总结还是读书形式与内容的组织、梳理、讨论,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协调和宏观地驾驭指挥。教师只有在这种亲身督导、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情境中才可能使学生激发写作的兴趣,逐渐提高写作的各项素养,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不会有作文训练的有序展开。而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受到感动,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内心生活丰富、富于理想主义激情、容易感动、喜欢感动的人。如果指导的内容连教师自己都不能被打动,又怎能打动学生呢?所以,作文教学要取得实际的成效,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各种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学生非常注重教师的评价,多表扬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喜悦感,增强自信心,从而牵动情感,使之深化和发展,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写作。要实行高分政策,不要用低分刺激,要努力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对差生,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应予以肯定。对优秀作文,要及时让全班同学欣赏、朗读、张贴,或向作文报刊推荐,使学生受到精神鼓舞。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作文,乐作善作。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对作文教学来说是何等鞭辟入里,是多么值得语文教师躬亲实践啊。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如能自然而顺利地渗入情感因素,学生作文中定然能够佳章迭出,定然进入五彩缤纷的春天,我们定能看到无比绚烂的景象。
  杨培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江阴。
  
  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