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当前感受性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其思考

作者:谢亚仙

题内容是以人文话题为中心组织编写的,许多课堂更多的是对文章涉及的人文话题生发联想和讨论,而较少就“形式”(即写法的好处)方面的内容进行感受和探讨,应该说这对丰富学生知识、扩展学生思想境界是不无裨益的,但如果每篇课文都围绕话题讨论,“学生今天由一个话题联想,明天按另一个话题交谈,长此以往,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否有利,恐怕需要严肃论证”。
  
  四、无视文本地生发联想
  
  接下来再看看怎么教的问题。一般来讲,感受性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有:在朗读中感受情感,在比照中彰显优劣,在联想和想象中丰富感受,通过移情产生共鸣,等等。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的教师由于具体操作的尺度把握不当,影响了文本阅读的效果,甚至出现阅读负效的现象。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课堂阅读教学脱离文本甚至无视文本,无限生发联想和想象,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其实学生根本没有走进文本,遑论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个老师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整节课总共给了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读课文,然后就让学生以“生命的价值”和“母爱”为话题展开讨论。大组交流的时候,对第一个问题,学生们大多都跳开文本大谈“要珍惜生命”,“活得要有价值”,“要勇敢地面对挫折”等空洞的观点,而不是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文本内容去感受理解史铁生想要表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于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去谈自己如何不懂得母爱,与母亲闹矛盾,惹母亲生气、伤心等等,而不是首先通过极具情意的文本语言去感受母爱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深切的爱及深深的悔意。这堂课问题很明显:一是把文本当成“用件”类来上了,一是学生的感受远离文本脱离文本。还有一位教师上《孔乙己》一课,在品悟了语言,领悟了人物形象之后,设计了一堂“创造性”的阅读课——“孔乙己告状”,课堂上教师任凭学生把孔乙己拖进法庭与丁举人打官司,并“创造性”地让孔乙已打赢了官司。应该说这堂课是极富创造性的。但是这“创造”缺乏文本依托,偏离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这是一堂“离谱”的“创造性”阅读课。
  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态度和感情,因此我们学习文本,首先应感受文本的原生意义,而后才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发,探求文本的再生意义。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就有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文本,让他们“敞开心扉,将自己的体验与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中,进入到文本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如果没有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离开文本,匆匆忙忙去生发、去讨论、去活动、去无限探求文本的再生意义,就会出现一些脱离文本语境的似感受,甚至是无视文本的泛感受。
  以上就当前感受性阅读教学在概念的要义、施教主体、感受内容及教学策略方面的主要问题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还望同行指正。但我们认为,在感受性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克服上述缺憾,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根据不同的阅读对象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实现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力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是可以预期的。
  谢亚仙,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州。
  
  本文编校:艾永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