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谈语文课堂中链接教学的误区

作者:俞 燕




  新课标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气息,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指向标。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不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能力的真正提高,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多彩,追赶语文教学的时尚潮流。其实传统的教学形式也有它的优势,有教师给学生讲笨孩子左思十年写成《三都赋》的文学佳话,讲沈约浪子回头、挑灯苦读写《宋书》的千古美谈,讲周处,讲左小萃……完全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一支笔,一张嘴,没有动画,也没有音响,更没有热闹非凡的分组讨论。但正是这些朴素的故事中人物朴素的精神品质给学生心灵以巨大的震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获取知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否本应该取决于教学效果的需要。反省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同仁们的教学活动,我觉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恰当与否和教学内容的链接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内容的链接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引进与文本相关联的各方面内容。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往往是课堂教学内容链接过多、过深、过泛的结果。下面就三年来我在这方面研究的一些心得,谈谈语文课堂中“链接”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鸠占鹊巢式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适当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浅层次地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课堂形式的生动而失却了链接的限度,必然会占据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最终迷失最初的教学目标,这种链接无疑是鸠点鹊巢。
  记得有位老师讲苏轼的《石钟山记》,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文本内涵,他重点强调了苏轼的坎坷经历,特别是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争斗。也许是下面有不少的听课老师,想使文言文教学更活泼、生动些,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正在播出的有关苏轼的电视连续剧内容。他声情并茂地叙述了已经播出的剧情,尤其是头天晚上刚播完的两集,具体详尽,直到下课铃响起,也未讲完,该师却意犹未尽,又拖了2分钟,才结束本节课教学。
  作为文言文教学,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先疏通课文,掌握字词、句法等基础知识后,再进一步挖掘深层含义,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该老师,一节课始终未能让学生接触文本内容,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讲评书才能的舞台,更何况,这部电视剧中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早已了解,通过这节课,教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又能学到哪些知识呢?
  像这样浅显、大量的相关课外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链接,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常态课中并不少见,这些不适当的链接内容挤占了课堂时间,架空了文本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目标得不到落实。
  
  误区二:改弦易辙式
  
  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常用、普遍的教学形式,立体视听开拓了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的新天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更形象、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无可厚非,但自从现代科技走进课堂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就似乎成了落实新课标的重要标志之一了。常态课还好说。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参赛课,大凡有人听课的课,授课教师几乎都选择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施教。是不是只有采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教学才能达成教学的最佳效果呢?
  2006年11月全国中语会在丹阳举办的“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改革”大会上,有一位教师执教初中课文《母狼的智慧》,在默读了一遍课文,明确了狼也有亲情后,这位教师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这种亲情的感人和可贵,就开始了相关内容的链接。先是用多媒体播放了《狼和小羊》《聊斋志异》中有关狼的内容,这两个动画片都反映了狼性的凶残;接着又播放了齐秦的歌《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这些动画、歌曲引人入胜,使学生在娱乐中了解到了狼的性格的不同侧面。说实话,我也被画面感染了,尤其是播放《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的时候,当画面上那只可爱的狼看着光秃秃的大地上孤零零的一棵小草,流下晶莹的泪滴的时候,我真觉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太严重了。看到同学们很投入地看动画,很热烈地讨论问题,这位老师的表情很是自得,他就又拓展了一下,布置同学们课后上网查找有关狼内容的文章,就“狼”这一专题相互讨论,还把自己的邮箱留给了学生。
  从形式上看这节课生动活泼,但仔细推敲后就会发现,学生们最终得出的“人不如狼”(人类破坏环境严重,狼还有亲情)的结论,已与作者毕淑敏《母狼的智慧》一文所要表现的狼的亲情的主题大相径庭了。像这样中途改弦易辙,抛开文本,另起炉灶的教学形式,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也绝非少数。
  记得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一个语文老师时说,这位老师教授他关于作文的写法的课。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终身受益。那位老师给梁实秋先生授课的时候,现代化教学手段还未能走进课堂,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梁先生已是著作等身、蜚声文坛的大作家了,却依然记忆犹新当时的授课内容与情景,可见,这位老师的教学效果之佳。可见,不能盲目地追求课堂形式的热闹、精彩而迷失了教学目标。
  
  误区三:面目全非式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为了使古老的内容更富有时代气息。执教者常常链接现代生活加以分析。以达到吸引听者的目的。例如作客“百家讲坛”的王立群、易中天等教授,就会说东方朔是“恶搞”,关羽是精英。这种授课形式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立足于教学目标而一味追求授课的生动,就会使文本内容面目全非。
  有位教师在教授《诗经·氓》时,串讲课文说:大帅哥啊,大帅哥,没想到你如此花心,当初甜言蜜语,现在拳脚相加。学生们笑成一片。还有位教师设计《诗经·静女》时,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现代通俗歌曲。学生们很兴奋,改写出的歌词五花八门,有的写:靓女在等待,约我在城外,躲我不出来,让我着急的女孩,想你快过来,感受我的爱。有的写:美丽的女孩,在城墙角上等我,美丽的脸,在远处若隐若现,我站在那里,一颗心来来回回,我在期待着,我会是你心中的谁?还有的写: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件礼物都让我沉醉,你的萧,你的草,还有等你的心情最难熬。最后教师布置作业,那个星期的随笔就是把这首古诗演绎成现代诗,还要大胆想象。
  不知道最后同学们交上来的随笔是怎样大胆的想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一定不是《诗经·静女》。这样时尚的链接,让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清丽、典雅的诗经,而是俗气、浮躁的爱情歌曲,传统经典的课文就在古作今解中面目全非了。
  
  误区四:借尸还魂式
  
  新课标要求“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求知领域的过程”,不少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