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编选的经典性与解读的多样性
作者:杨永明
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则必须落实在学生的两大能力培养上:信息的吸收能力和信息的输出能力。前者侧重在听读方面,为的是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吸收人类现有的经典文化;后者侧重于读写方面,为的是让学生准确完美地表达思想与情感。因此,我们的语文教材一定要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一种百家争鸣的景观,给学生捧上一道道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大餐。为此,我们的教材则必须选用那些最富有人文气息的经典性、科学性并有前瞻性的作品奉献给学生,为他们身心在日后得以健康发展打好底子。通过精选的课文,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近大师,是一条很好的捷径。道理很简单,经典文本自身所呈现的语文艺术魅力,大师们言谈举止中所蕴集的情感智慧及人格魅力,必将对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发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一点讲,我认为,《新解质疑》是一篇很好的教学范文。这里我们且不论“新解”和“质疑”的是非优劣,单以张继诗作为阅读教材的切入点就是很有眼力的。其一,对于《枫桥夜泊》,学生们在小学就学过背过,虽属初级感悟,但也算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其二,但这首诗写得极具个性,堪称诗中精品,“月落乌啼霜满天”所沉浸出的深秋夜半、霜气逼人的清秋气氛;“江枫渔火对愁眠”所勾勒出的迁客骚人的羁旅愁苦;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道出的普天下落魄文人所特有的无限寂寞与孤独情怀等等,就足以在“新解”与“质疑”之外,激起读者大大小小的感情旋涡来。
我以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文本与读者多层面的平等对话,达成对文本、作者以及读者自己的多重发现,由此真正实现知识的建构、文化的积淀、情趣的陶冶与精神的升华,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文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精神的内涵,提升生命的质量。《质疑》所展现的正是这种对话,其中有“新解”者与诗作的对话,有“质疑”者与诗作对话并与“新解”的对话。我们从文本的多重对话中感受到诗歌阅读广阔的时空和解读的多样性,从这个角度上讲,对于教材编选像《新解质疑》这样的文章,不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而是多一些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