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死亡游戏
作者:陈 婧
其实每一个生命都缘起于两个细胞的一次偶然碰撞,而每个生命的消失都是上帝玩的一场死亡游戏。
因此我不相信我自己。
我喜欢玩rpg,残酷的rpg,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对战一番就化为空气,消失了。
在这时,我就是上帝,我也在玩一个死亡游戏。
一
上网。网络的喧嚣从QQ头像的频繁闪烁中可以看出来。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
我不喜欢聊天,那只是无聊人的无聊游戏。我只喜欢rpg。
右下角的头像在不断闪烁着,我不禁感到好笑,他们一个个只不过看到我温柔可人的Kitty头像,如此而已。
我关了QQ,网络,总是虚幻的游戏。打开rpg界面,在这里,没有网络上虚幻的人群,只有真实的对战,真实的场景与真实的情节——我所认为的真实。
这个游戏已经玩到了最后,男主人公怀着一腔悲愤跑去找仇人决斗,我拼命地按着鼠标,一个个人物倒下了,左键被按下的一声声脆响带给我无尽的快感,我是不是like crazy?
血流遍地,我有些眩晕,虽然我知道这是不真实的鲜血。那个大魔头终于被我一剑一剑砍死了,带着鲜血倒在地上。我等待着结局。
女主人公泪流满面地阻止男主人公——这个对她一往情深的16岁男孩,并告诉他这人是她父亲,男主人公踌躇之际,背后却猛然袭来一股力量,顿时粉红色的花瓣满天飞,那有些煽情的片尾曲响起。
一个设定好程序的游戏。一个有其固定开头、结尾的游戏。一个设定了的死亡游戏。
我关上电脑,忽然发现自己也是泪流满面。
二
一颗流星划过天空,我抬头看看,天空又归于平淡,还是原来的静默与黑暗。
突然感到每一个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逝去的一瞬间,就像rpg中那些被我一剑砍死的人。上帝一剑砍死了他们。
从零开始,从零结束,不禁想起一个圆。人在画圆,画这么一个看似空白的圆。
那我的一生又有什么呢?
三
依旧平淡地过着日子,平淡地来往于尘世间。
看报纸,却意外地发现一位世纪老人去世了,一位少年时就志得意满,老了依然满腔热情的将军。有些震动,却又归于平静,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熠熠发光,过后天空却依旧了无生气。
去图书馆借了一本《王蒙散文》,也是意外地发现其中有许多篇怀念旧友的文章,这才知道原来有许多颗流星给天空留下了永恒的精彩,正如rpg给内存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想起那位耄耋老人,国难当头时毅然决然的那位三十出头的将军。满腔热忱,终究故去了;浪漫热烈的爱情,终究载入天空;举手投足潇洒,终究上了天堂。流星,却给人们记忆,给天空留下了辉煌的一瞬。
上帝对他,真是格外地恩宠,他的死亡游戏终究成了一座纪念碑,成了被保护并且永远抹不去的内存中的记忆。
死亡,原来也很精彩。
四
我说过,我不相信任何人,自然我也不信任何宗教,尽管我脖子上挂着一块刻着观世音的碧玉。
想起耶稣,那个未出世就被预言了的孩子,那个后来被钉死的孩子。
看过拉斐尔的圣母像,始终不敢想象圣洁的圣母手中抱着的那个纯洁无瑕,天真可爱的婴儿竟是后来被钉得血流如注的那个青年,那个自称为上帝之子的坚毅的青年。
坚强的耶稣教人善忍,却为世俗所不容,他终究被钉死在锈迹斑斑的十字架上,被钉死在众人的唾骂声中。
难道上帝也对自己的儿子玩了一个死亡游戏?
但是,耶稣终究复活了。基督教的教徒已经遍布全球。上帝,终以一个欺世的死亡游戏,为自己树立起了一个看似威严的权威形象。如今的上帝在奸笑,如今的耶稣却有些困惑。
原来死亡也是可以骗人的,就像rpg中可以用孟婆汤还魂一样。
那么,上帝在哪儿?
五
我出生在秋分,是处女座与天秤座交替的日子。
因此我有着双面性格。我冷静却又热情,我孤独却又合群,我不甘于平淡却又守着平淡。
依然继续学习、回家、吃饭、学习……却感到我一天天在长大,死亡一天天在逼近。
其实我就是上帝,我也可以对自己玩个游戏,死亡游戏。
那天看见了那个壮烈的学姐成为一团肉泥,一团血肉模糊的形状,突然抑制不住从心底升起寒冷,急冲冲跑回屋中,关上门,把那血肉模糊关在门外。
她已经完成了一个死亡游戏,一个被她写完了程序的游戏。
抬头看看,又一颗流星坠下,没有什么光芒,平淡地坠了。
看见她的父母悲痛欲绝的样子;看见她的老师扼腕痛惜的样子;看见她的同学斯人故去的惆怅与思念,我不禁害怕了。当她以每秒10米的加速度从六楼跳下时,她想到了什么?
她只想到了玩完这个游戏,及早地结束这场游戏。
可她并没有真正玩完这个游戏,她半途退出了,就如rpg里的中途死亡。中途死亡给内存不会留下任何记忆。
原来死亡真的可以由自己来控制。我才是上帝。
六
依然在生活,依然在喧嚣,流淌的街市依旧,我的生活轨道依旧。突然发现已经好久不玩rpg了。
(本文曾获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推荐人语
很多人热衷于电脑游戏,享受即时的刺激与快乐。作者从很多人中区别出来,是在于她的写作才能。关于死亡这一严峻的写作主题,由于陈婧把它置放在虚拟的世界开始陈述思考,使文章有着举重若轻的效果。从“我”所具有“上帝”功能——能够操纵虚拟人物的死亡,联想到人生不同的但是必然的终结。文中运用了很多新奇而贴切的比喻,颇值得我们学习。(山东 董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