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恬静的田园牧歌
作者:翟文娟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难点注解]
墟落:村落。
雉 :野鸡鸣叫。 ,ɡòu ,野鸡鸣叫的声音。
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式微,式微,胡不归?”式微,意思是天色将暮。式,发语词。微,读为mèi 。此句用来表明作者意欲归隐的心情。
[内容梳理]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歌一开始描写夕阳照着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凉的浓烈气氛,作为背景,统摄全篇。接着,一笔落到“归”上:牛羊徐徐归村;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候迎着放牧归来的孩童。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顿时,他感到这田园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桑林里的蚕儿,田野上的农人——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感慨万千。自开元25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这种处境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彷徨中路,怎能不羡慕,怎能不惆怅?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意欲归隐田园的心情。由此也落到“归”字上,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艺术技法]
本诗整体上运用反衬手法: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诗意素描]
夕阳走在影子的后面,随一束炊烟回了家。静静的村落,张开了或深或浅的柴门。这个黄昏,又被一种萧瑟的色调染成了温暖的金黄。牛羊拥挤的脚步,沿一条窄窄的田埂,涌进了村庄。深巷顿时被一股青草的清香挤满。
谁家的门口,一个微躬的身影站在暮色中张望?一只手搭起凉篷,一只手拄着拐杖。他期盼的视线里,满是惦念和深情。终于,忽远忽近的童音,在几声牧鞭的脆响中,伴着一首熟悉而古老的童谣飘进了老人慈爱的目光。
雉鸡不知是耐不住寂寞,还是被这温馨的场景感染,也细着嗓子,躲在屋后的林子里,轻轻地叫了一声、两声……麦苗经不住诱惑,支楞起翠绿的耳朵,把身子抽了又抽,抽了又抽,仍没有接住雉鸡递来的情诗。于是,只好含羞地低着头,顺势滚进了轻风的怀里。蚕儿躺在自己裹就的小巢里,又开始编织洁白而温暖的梦。那些桑树,贡献完一身绿叶后,仍坚强地站在村口。
农人们荷起锄头,望了望村庄的方向。又燃起已然磨光的旱烟杆,深吸了几口,随后,向着朦胧的远山悠然地吐出几个氤氲的烟圈。也许,今年又有一个好收成呢!在他们幸福的言语里,那些往日的沧桑,已被风带去很远很远。
站在岔路口的诗人,目送三三两两的牛羊走过,目送三三两两的农人走过,目送一个安逸怡然的日子,被最后一束阳光,装进了一间叫家的屋子!诗人不仅羡慕地点了点头,而后,又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在暮霭中轻轻吟起了《式微》。
(曾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