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9期

感受智慧的心灵

作者:蔡 诚




  知道林非先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他在鲁迅研究所,他在散文研究与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让我十分仰慕,买过他的《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鲁迅和中国文化》,似懂非懂,但我却从此有了一把了解现代散文作家创作和洞悉鲁迅的钥匙。
  事隔多年,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文学青年了,整日要为生计奔波,静下来阅读林非几成奢侈。然而,命运注定我和林先生有缘,因为《语文世界》,我得以对先生作这一次专访。
  
  少年的两个世界
  
  林非是江苏海门人,1931年生。那个时候,战争、动乱、贫困,横扫整个神州。然而,林非的家却是一个例外,由于父亲经营一家药铺,家境比较殷实。虽然出生在小有资产的家庭,童年的林非却一点儿也没有沾染上富贵子弟的那些通病,从小他就和小伙伴们打成一片,县城边那条狭窄的小河是他们最爱去的地方,相互嬉水、打闹,少年林非充分体验着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
  然而快乐是暂时的。到初中毕业时,林非的家境迅速败落,药铺彻底倒闭。一向成绩很好的林非考上了高中却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找工作养活自己的不可预知的未来。
  60年后的今天,林非再来回忆那段往事,掩饰不住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他说在那个人生的重要关口,没有母亲的爱护和据理力争,他就得按照父亲的安排,去上海谋生。母亲和父亲争吵时,母亲对父亲说的一句话,让在一旁的林非永世难忘:“你毁了我一生,再也不能毁掉自己的儿子,得让他继续上学。”
  由于父亲经商,经常不在家里,母亲就成了林非最亲密的人。母亲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对儿女倾注了太多的爱,她希望儿女通过上学能有出息,对社会有所贡献,不再走自己那条不管有多么聪明多么有才智也不能去上学的道路。
  初中时,林非就开始接触鲁迅的小说,面对自己家庭的变故,他不由得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社会生活,因此感叹很多,开始觉得自己有必要写一些文学作品。
  
  阅读大有学问
  
  没有一个作家不是读过很多书的。林非家收藏有几大书柜的书,不难看出他是个嗜书如命的人。
  林非的阅读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文学营养和其它的大作家一样,也是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名著。中学时代的林非开始喜欢鲁迅,但似懂非懂,读司马迁、李白、苏轼、黄宗羲,不求甚解,只为有趣,但复旦大学毕业后,他读书的视野更为广阔,也更注重思想的吸收。
  对于阅读,林非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当问起如何提高阅读质量时,林非的经验是一定要经过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其中“阅读反思”处于整个阅读过程的中心位置,必须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强调学思结合,不要脱节。我们必须要在阅读中培养自己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最终逐步学会反思阅读、阅读批判。
  
  服从心灵的写作才是崇高的写作
  
  从中学时代开始练笔,到现在林非的写作已经持续了近60年。60年30多部著作,也许不能说著作等身,但只要我们对林非的写作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他的文字可谓是字字珠玑,处处浸透了作者智慧的心灵。
  我们国家从1949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治运动不断,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了严重打击和惩罚,一些作家也未能幸免。在这场关系到许多个人前途,甚至生死的运动面前,许多知识分子迫于压力,写了一些违心的文字。林非身处其中的漩涡中,经常反思自己,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时代。
  林非认为在那个时代的作家中,因为写自己心灵的文字不多,所以就少有传世之作。为什么?因为中国长期发动比较左的政治运动,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艺术见解的作品很难发表出来,如果发表出来以后,也会受到沉重的批判,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保命的,但是从文革结束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相继出现了一些带有鲜明思想性和艺术个性的好作品。
  “凡是高瞻远瞩的有心灵的作家,都会将自己创作的生命,跟整个民族建设的根本任务自觉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写作,才会愈写愈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这种崇高和神圣的使命必然会更好地激励自己去完成创作任务。”林非说得极富激情。
  
  尊重年轻人的选择
  
  听林老先生谈起自己枯燥的没有什么选择的学生时代,我不禁想到现在的中学生,他们面对着那么多的图书,甚至不良文化,如何选择确实是一个问题。记得以前新浪网等十几家媒体联合做过“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的评选。在许多文化名人与流行明星面前,有相当多的青少年选择了流行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
  对这一社会现象,林非认为没有必要过多的担心。他认为多元文化是可以并存的,社会应充分尊重年轻人的选择,把鲁迅、老舍等文化泰斗与周星驰、王菲、姚明等娱乐、体育明星相提并论,并不是对前者的大不敬。文化从来就是非常复杂的,有高、低层次之分,而低层次的文化往往更能取得大众的关注,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
  林非觉得,如果说年轻朋友在思想境界上存在缺陷,可以理解,但如果就此判定他们为“垮掉”的一代,有严重的“文化危机”,则大可不必。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正好是我们想要了解的。通过这样的了解,我们才知道怎样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做出正确的引导。中学生喜欢猫王、喜欢梦露,都可以,但崇拜偶像不该是自由、平等的现代人应持的态度,因为偶像在动力因素消减后会阻碍人们聪明才智的尽情发挥。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无论全世界还是中华民族,都有很多杰出的文化人、文化遗产,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长处的同时,也要消解和改变他们的不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中学生写作要注意三个问题
  
  听说《语文世界》要举办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林非非常高兴,欣然受聘担任评委会副主任一职。他告诉记者,中学生中间,有许多爱好写作的同学,有的还写得很不错,他们需要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可以发现、扶持一些文学新苗。
  林非一直非常关注中学生的写作。对中学生的写作,他有三点很好的建议:
  一是多看大家的“范文”,好的、公认的“美文”,一定要多读几遍,反复琢磨;二是在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要能观察感人的细节;三是一篇作文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多修改几遍,10遍20遍也不为多,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做到这三点,同学们的写作定有大的改观。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林非补充强调说,“写作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只有来自于心灵最深处的东西,写出来才能充满无限的情意,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是的,此言不虚。在林非送我的《林非散文选》中,有许多篇章就是这样的文字。在这本散文集中,不论是母子、父子之情,也不论是师生、亲友之情,就是写自然山川的一草一木,无不注入了林非绵密的情感。《离别》《儿子的生日》《九寨沟记行》《武夷山九曲溪小记》等就是这样杰出的让人难忘的篇章。
  与老学者、散文家林非先生聊天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他的宽厚随和,侃侃而谈,他的平易近人,彼此间的无拘无束,让我如沐春风,真不忍离去,想多聊一会。但窗外山雨欲来是要催我们离开呢。
  当我们告别时,林非先生拿出三本他最近出版的书来送我们。看着他一丝不苟地签名,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他说他此生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再写出二三十篇会让读者记住的散文佳作,以此了却无憾的一生。我们真心地祝愿他身体健康、心想事成。